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区划与可视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地震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与区域研究现状第11-12页
     ·GIS在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研究领域的应用第12-13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工作第13-16页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3-14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14-15页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背景与工程地质特性第16-25页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第17-21页
     ·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第17页
     ·区域地层岩性第17-18页
     ·历史地震对研究区的影响第18-21页
   ·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第21-23页
     ·区划工作的开展和地貌类型第21-22页
     ·研究区的岩土类型与分布第22-23页
   ·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第23-25页
     ·区划方法第23页
     ·区划结果第23-25页
第三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区划系统的建立第25-39页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特征第25-34页
     ·崩塌与滑坡第25-29页
     ·地裂缝第29-33页
     ·砂土液化第33页
     ·黄土震陷第33-34页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系统的建立第34-39页
     ·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第34-35页
     ·地震地质灾害区划模型与方法第35-39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第39-78页
   ·崩塌与滑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第39-45页
     ·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第39页
     ·典型滑坡的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第39-40页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变形的影响效应第40-41页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滑坡受力的影响效应第41-43页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塑性区的影响效应第43-44页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效应第44-45页
   ·地裂缝第45-53页
     ·研究区地裂缝平面展布与剖面结构特征第45-48页
     ·研究区地裂缝的破裂带宽度及评价第48-53页
   ·砂土液化第53-64页
     ·研究区液化形成机制第53-54页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第54-57页
     ·研究区在50年不同超越概率下的砂土液化灾害评价第57-64页
   ·黄土震陷第64-72页
     ·研究区黄土震陷性与震陷试验第64-67页
     ·黄土震陷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第67-69页
     ·研究区在50年不同超越概率下的黄土震陷评价第69-72页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结果第72-78页
第五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可视化系统的研究第78-104页
   ·可视化系统建立的目的与逻辑结构第78-81页
     ·可视化系统建立的目的第78-79页
     ·系统建立的原则第79-80页
     ·系统建立的多层逻辑结构第80-81页
   ·平台系统的开发第81-86页
     ·开发环境第81-83页
     ·技术路线第83-84页
     ·系统功能模块第84-86页
   ·C/S可视化系统的数据结构管理与应用第86-97页
     ·空间数据管理第87-89页
     ·地图数据查询第89-95页
     ·数据编辑与应用第95-97页
   ·基于云计算的可视化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第97-104页
     ·云计算与WebGIS的概念与特点第98-99页
     ·WebGIS的实现技术和结构体系第99-101页
     ·智能云客户端在可视化系统中运用中的优势第101-103页
     ·智能云客户端的风险第103-10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04-107页
   ·结论第104-106页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H-P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下一篇: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以河间地裂缝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