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检测技术现状 | 第11-13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Windows操作系统相关机制介绍 | 第16-24页 |
| ·Ring0和Ring3 | 第16页 |
| ·Windows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16-18页 |
| ·Windows系统的地址空间 | 第18-19页 |
| ·Windows系统的分页机制 | 第19-22页 |
| ·进程与线程 | 第22页 |
| ·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Windows系统Rootkit的隐藏技术 | 第24-36页 |
| ·Rootkit概述 | 第24-26页 |
| ·Rootkit的定义 | 第24-25页 |
| ·Rootkit的分类 | 第25-26页 |
| ·修改程序执行路径技术 | 第26-32页 |
| ·导入地址表钩子 | 第26-27页 |
| ·系统服务调度表钩子 | 第27-29页 |
| ·内联函数钩子 | 第29-30页 |
| ·中断描述符表钩子 | 第30-31页 |
| ·I/O请求报文主函数表钩子 | 第31-32页 |
| ·直接内核对象操作技术 | 第32-35页 |
| ·隐藏进程的DKOM技术 | 第33-34页 |
| ·隐藏驱动的DKOM技术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Windows Rootkit检测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第36-64页 |
| ·Windows Rootkit检测的基本技术 | 第36-38页 |
| ·基于特征码的检测 | 第36页 |
| ·基于地址分析的检测 | 第36-37页 |
| ·基于交叉视图的检测 | 第37页 |
| ·基于执行路径分析的检测 | 第37-38页 |
| ·基于完整性的检测 | 第38页 |
| ·Rootkit检测程序总体框架 | 第38-39页 |
| ·Rootkit检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39-60页 |
| ·导入地址表钩子检测 | 第40-43页 |
| ·系统服务调度表钩子检测 | 第43-49页 |
| ·内联函数钩子检测 | 第49-50页 |
| ·I/O请求报文主函数表钩子检测 | 第50-52页 |
| ·隐藏进程检测 | 第52-57页 |
| ·隐藏驱动检测 | 第57-60页 |
| ·主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0-61页 |
| ·自我保护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Windows系统Rootkit的检测实验 | 第64-68页 |
| ·测试环境 | 第64页 |
| ·测试用例 | 第64-65页 |
| ·测试结果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68-70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 ·未来研究工作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