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山西省普通大学生为调查主体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9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9页 |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总结 | 第19-22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2-24页 |
·访谈法 | 第24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4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4-25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40页 |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5-27页 |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定义及理解 | 第25-26页 |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义 | 第26-27页 |
·普通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社会交往理论 | 第27-28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29页 |
·同辈群体理论 | 第29页 |
·普通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30页 |
·普通大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2-37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40页 |
4 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0页 |
·建议 | 第40-41页 |
·重视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 第40页 |
·将普通大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中,完善评价体系 | 第40-41页 |
·积极引导群体间的正面交往 | 第41页 |
·普通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局限性及对策 | 第41-44页 |
·局限性 | 第42页 |
·提高普通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的客观性的对策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1 | 第47-50页 |
附录2 | 第50-5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2-5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