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第一章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总体情况 | 第18-51页 |
一、政治文明基本理论问题 | 第18-39页 |
(一) 政治文明的本质规定 | 第19-31页 |
(二) 政治文明的外延 | 第31-35页 |
(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 第35-39页 |
二、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反省 | 第39-42页 |
三、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 第42-51页 |
(一)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确立 | 第42-45页 |
(二) 实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总目标的途径 | 第45-51页 |
第二章 政治文明建设视域内的公民教育 | 第51-90页 |
一、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 | 第51-73页 |
(一) 公民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 第52-58页 |
(二) 西方公民教育思想 | 第58-70页 |
(三) 中国的公民教育思想 | 第70-73页 |
二、公民教育的现状 | 第73-90页 |
(一) 国外公民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 第73-81页 |
(二) 中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 第81-90页 |
第三章 公民教育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所占的地位 | 第90-97页 |
一、政治文明建设对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要求 | 第90-93页 |
(一) 公民政治素质是一国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反映 | 第90-91页 |
(二) 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措施 | 第91-93页 |
二、公民文化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 第93-97页 |
(一) 政治文明、公民文化及公民教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 第93-94页 |
(二) 公民教育对培育公民文化的重要作用 | 第94-97页 |
第四章 公民教育对政治文明主体的培育 | 第97-122页 |
一、公民教育政治文明主体建设中的地位 | 第97-105页 |
(一) 政治文明主体的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 | 第97-99页 |
(二) 政治文明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作用 | 第99-102页 |
(三) 我国政治文明主体的公民意识与行为 | 第102-104页 |
(四) 公民教育对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促进 | 第104-105页 |
二、公民精神对政治文明的作用 | 第105-109页 |
(一) 政治心理中的公民精神 | 第105-106页 |
(二) 公民精神的培育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 第106-108页 |
(三) 公民精神的培养途径 | 第108-109页 |
三、公民教育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作用 | 第109-113页 |
(一) 公民教育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 | 第109-111页 |
(二) 公民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 第111-113页 |
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总目标下的公民教育 | 第113-122页 |
(一)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 第113-114页 |
(二) 公民教育与政治民主化进程 | 第114-115页 |
(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公民教育 | 第115-122页 |
第五章 提高中国公民教育水平的可行性措施 | 第122-142页 |
一、未成年人的公民教育 | 第122-125页 |
二、大学中的公民教育 | 第125-134页 |
(一) 培养合格公民必须依靠学校教育 | 第126-128页 |
(二) 公民教育和大学德育的内容与目标是相通的 | 第128-134页 |
三、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 第134-139页 |
(一) 公民道德自律与法制建设的发展相结合 | 第134-136页 |
(二) 公民道德教育与体制建设相结合 | 第136-137页 |
(三) 公民道德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 第137-138页 |
(四)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相结合 | 第138-139页 |
四、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政府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39-142页 |
(一) “应试教育”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39页 |
(二) 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队伍 | 第139-140页 |
(三) 政府的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 | 第140-142页 |
结语 | 第142-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4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154-155页 |
论文摘要 | 第155-164页 |
Abstract | 第164-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