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论文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第1-9页
绪论第9-32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14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2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二、核心概念的厘定第14-19页
  (一) 政府绩效评估第14-15页
  (二) 公民参与第15-19页
 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述评第19-27页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第19-22页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第22-27页
 四、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第27-32页
  (一) 研究框架第27-30页
  (二) 研究方法第30-32页
第一章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民参与的新型平台第32-64页
 一、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几种“传统”形式第32-35页
  (一) 民主选举第33页
  (二) 民主决策第33-34页
  (三) 民主管理第34-35页
  (四) 民主监督第35页
 二、一种新兴公民参与形式:公民评议政府第35-42页
  (一) 公民评议政府的时代背景第35-38页
  (二) 公民评议政府的发展历程第38-40页
  (三) 公民评议政府“新”在何处第40-42页
 三、公民参与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之耦合第42-48页
  (一)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构成第42-44页
  (二) 公民参与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题中应有之义第44-47页
  (三)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为公民参与发展提供了契机第47-48页
 四、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第48-56页
  (一) 源于政治学的原生性理论——参与式民主论第48-49页
  (二) 源于行政学的支撑性理论——民主行政理论第49-53页
  (三) 源于宪法学的保障性理论——人民主权思想第53-55页
  (四) 源于当代中国的本体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55-56页
 五、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功能第56-64页
  (一) 公民参与的价值——从地方政府层面看第56-60页
  (二) 公民参与的价值——对于公民个体而言第60-64页
第二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动因与限制第64-100页
 一、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在动因解析第64-70页
  (一) 利益动因:利益的争取、实现与维护第65-67页
  (二) 权力动因:公民维护主权地位和权利第67-68页
  (三) 价值动因:为了实现某种理想或信仰第68-69页
  (四) 服从动因:组织的命令、动员或暗示第69-70页
 二、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外部制约因素第70-81页
  (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限制了公民参与的物质条件第70-73页
  (二) 集权政治衍生的压力行政,弱化了公民参与的现实基础第73-74页
  (三) 历史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阻碍着公民参与意识的成长第74-78页
  (四) 公民社会的发育尚不成熟,使得公民参与网络被动松散第78-81页
 三、条件的创设与限制的突破——公民参与功能发挥的前提性问题解决第81-100页
  (一) 改善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生态环境第81-89页
  (二) 赋予参与权利、培养参与能力、激发参与热情第89-96页
  (三) 地方政府对公民参与评估的积极支持与配合第96-100页
第三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与范围第100-126页
 一、公民参与的广度与代表性第100-108页
  (一) 主体分布的几个基本层面第100-103页
  (二) 广泛而非全员的公民参与第103-106页
  (三) 公民参与的代表性问题第106-108页
 二、公民参与的范围:纵横两个方面第108-113页
  (一) 阶段性参与:公民参与的深度第109-110页
  (二) 公民评议的内容和指标设置第110-113页
 三、主体的确定与范围的拓展——为了实现一种普遍而充分的公民参与第113-122页
  (一) 公民参与规模的控制与代表的选择第113-117页
  (二)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各阶段的公民参与第117-120页
  (三) 公民满意取向的评估维度和指标体系第120-122页
 四、案例分析:杭州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社会评价活动第122-126页
  (一) 评议的主体选取及内容设置第122-124页
  (二) 案例分析与评价第124-126页
第四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程序与途径第126-149页
 一、公民参与程序的价值、构成及公开性问题第126-132页
  (一) 程序的价值在于避免公民参与的随意性第126-127页
  (二)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第127-130页
  (三) 公民参与程序的开放性与透明度问题第130-132页
 二、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公民参与评估途径第132-140页
  (一) 制度性直接参与途径第133-135页
  (二) 制度性间接参与途径第135-138页
  (三) 非制度性的参与途径第138-140页
 三、程序的规范与途径的多元——有序化公民参与模式构建的根本要求第140-145页
  (一) 有序化公民参与模式的构想第140-141页
  (二) 科学地规范公民参与的程序第141-143页
  (三)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展与创新第143-145页
 四、案例分析:南京市“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第145-149页
  (一) 评议活动的程序及评议方式第146-147页
  (二) 案例分析与评价第147-149页
第五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成本与效益第149-173页
 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意义管窥与难点透析第149-152页
  (一) 对公民参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现实意义第149-151页
  (二) 成本-效益分析的不可计算与不确定性问题第151-152页
 二、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成本-效益分析第152-160页
  (一) 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成本类型第152-155页
  (二) 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效益类型第155-158页
  (三) 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成本-效益考量第158-160页
 三、成本的降低与效益的提高——公民参与评估的现实需要与伦理关怀第160-173页
  (一) 追求一种适度的公民参与第161-164页
  (二) 实现公民参与评估的制度化第164-166页
  (三) 保持畅通的评估信息传输渠道第166-170页
  (四) 培训评估工作人员和目标群体第170-173页
第六章 基于公民参与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战略第173-212页
 一、互补与合流:形成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的合成效力第173-184页
  (一) 建立得力的“组阁式”领导机构第174-176页
  (二) 以外部评估弥补内部评估的局限第176-180页
  (三) 宏观视野下的多重评估体制统筹第180-184页
 二、表意与回应:绩效评估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型塑第184-193页
  (一) 主动参与:民意的充分自由表达第184-188页
  (二) 积极沟通:公民参与的政府回应第188-191页
  (三) 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第191-193页
 三、公正与有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空间探寻第193-204页
  (一)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公正性诉求第193-197页
  (二) 确保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性第197-202页
  (三)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逐步融合第202-204页
 四、责任与期待:地方政府对于绩效改善的不懈追求第204-212页
  (一) 地方政府对公民负有的绩效责任第205-208页
  (二) 公民对地方政府绩效改善的期待第208-209页
  (三) 公民为导向的政府绩效改进框架第209-212页
结语第212-217页
参考文献第217-2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230-232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232-236页
论文摘要(英文)第236-242页
后记第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烷基芳基磺酸盐同系物合成及其界面性能
下一篇:中国运动狩猎业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