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缩略词表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6页 |
第一节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RL3 的概述 | 第10-13页 |
第二节 PTPs 的氧化作用调节 | 第13-19页 |
第三节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概述 | 第19-29页 |
本论文的设计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36-40页 |
1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 酶和试剂及来源 | 第36-37页 |
3 实验中所用到的引物 | 第37页 |
4 溶液的配置 | 第37-39页 |
5 菌株和质粒 | 第39-40页 |
第三章 PRL3 及其突变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0-52页 |
1 序言 | 第40页 |
2 理论方法 | 第40-41页 |
·PRL3、突变体PRL3(C495)和底物优势构象的确定 | 第40页 |
·酶和底物复合物的最优势构象的确定 | 第40-41页 |
·酶和底物复合物最优势构象的表面静电势分析 | 第41页 |
·氨基酸对酶和底物结合的贡献 | 第4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酶与底物复合物的优势构象的确定 | 第41-42页 |
·最优势构象表面静电势分析 | 第42-46页 |
·活性中心周围氨基酸对催化的作用 | 第46-50页 |
4 小结 | 第50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四章 PRL3 及其突变体的克隆表达及酶学表征 | 第52-103页 |
第一节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2-72页 |
1 序言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62页 |
·PRL3 基因的获得 | 第52-54页 |
·质粒pBluescript II KS 和PRL3 基因的连接 | 第54-55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55-56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 第56-58页 |
·将PRL3 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 | 第58-59页 |
·PRL3 突变质粒pGEX-4T-PRL3(C495)的构建 | 第59-61页 |
·表达PRL3 及其突变体的工程菌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PRL3 基因的获得 | 第62-66页 |
·质粒PKS-PRL3 的构建 | 第66-67页 |
·质粒pGEX-4T-PRL3 的构建 | 第67-68页 |
·质粒pGEX-4T-PRL3(C495)的构建 | 第68-70页 |
·制备表达PRL3 及其突变体的工程菌株 | 第70-71页 |
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二节 PRL3 及其突变体的表达和纯化 | 第72-85页 |
1 序言 | 第7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2-76页 |
·菌株的复苏 | 第72页 |
·生长曲线 | 第72页 |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72-73页 |
·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73页 |
·目的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73-74页 |
·Glutathione-Sepharose 4B亲和柱 | 第73-74页 |
·S-100 Sepharose 凝胶层析柱 | 第74页 |
·用Bradford 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74-75页 |
·蛋白样品浓度的测定 | 第74页 |
·蛋白样品浓度的测定 | 第74-75页 |
·蛋白质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 | 第75-76页 |
·HPLC 分析鉴定 | 第76页 |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7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工程菌的生长曲线 | 第76-77页 |
·GST-PRL3 的诱导表达 | 第77-78页 |
·分离纯化 | 第78-82页 |
·收率 | 第82-83页 |
4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节 PRL3 及突变体的酶学表征 | 第85-101页 |
1 序言 | 第8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5-90页 |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第85页 |
·最适反应pH 的测定 | 第85-86页 |
·Km 的测定 | 第86-87页 |
·反应产物Pi 的抑制试验 | 第87-88页 |
·离子强度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88-89页 |
·金属离子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0页 |
·PRL3 和突变体的最适温度 | 第90-91页 |
·PRL3 和突变体的最适PH | 第91-92页 |
·PRL3 和突变体的Km 的测定 | 第92-98页 |
·PRL3 和突变体的酶活稳定性分析 | 第92-94页 |
·PRL3 和突变体的酶反应浓度的确定 | 第94页 |
·PRL3 和突变体的Km 和Vmax 的测定 | 第94-98页 |
·反应产物Pi 对PRL3 的抑制分析 | 第98页 |
·离子强度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 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氧化还原作用对PRL3 活性的影响 | 第103-110页 |
1 序言 | 第10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不同浓度的H2O2 对PRL3 的磷酸酶活性影响 | 第103页 |
·GSH 在PRL3 氧化中的作用 | 第103页 |
·巯基的测定方法 | 第103-10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8页 |
·H_2O_2 对PRL3 的作用 | 第104-106页 |
·GSH 对PRL3 活性的保护作用 | 第106-108页 |
·巯基的测定 | 第108页 |
4 小结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115页 |
Abstract | 第115-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