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800轧机工艺优化及自动压下控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 ·课题来源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页 |
| ·研究内容 | 第7-9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轧制工艺研究现状和机理 | 第9-12页 |
| ·流动应力 | 第9-11页 |
| ·流动应力的研究现状及机理 | 第9页 |
| ·影响流动应力的因素 | 第9-11页 |
| ·临界应变 | 第11-12页 |
| ·临界应变的研究现状及机理 | 第11页 |
| ·影响临界应变的因素 | 第11-12页 |
| ·非调制合金钢 | 第12-14页 |
| ·流动应力数学模型 | 第13页 |
| ·临界应变数学模型 | 第13-14页 |
| ·轧制变形规程及孔型的优化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流动应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6-25页 |
| ·流动应力试验研究 | 第16-19页 |
| ·试验方案 | 第16-17页 |
| ·晶粒尺寸测定试验 | 第16-17页 |
| ·单道次变形试验 | 第17页 |
| ·试验设备 | 第17-19页 |
| ·流动应力模型的建立 | 第19-24页 |
| ·影响流动应力的因素 | 第19-22页 |
| ·温度对流动应力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变形速率对流动应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晶粒尺寸对流动应力的影响 | 第21页 |
| ·变形程度对流动应力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流动应力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 ·模型的结构形式确定 | 第23页 |
| ·模型系数回归 | 第23-24页 |
|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孔型优化及力能参数计算 | 第25-43页 |
| ·孔型优化 | 第25-28页 |
| ·孔型系统图 | 第25-28页 |
| ·压下规程 | 第28页 |
| ·轧件温降研究 | 第28-32页 |
| ·传热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29页 |
| ·轧件断面的有限单元离散 | 第29-31页 |
| ·断面温度场的有限元解 | 第31-32页 |
| ·力能参数 | 第32-37页 |
| ·轧制压力的计算 | 第32-33页 |
| ·计算单位轧制压力 | 第32-33页 |
| ·接触面积 | 第33页 |
| ·总轧制压力 | 第33页 |
| ·轧制力矩计算 | 第33-37页 |
| ·轧制力矩 | 第33-34页 |
| ·摩擦力矩 | 第34-36页 |
| ·空转力矩 | 第36-37页 |
| ·轧辊弯曲挠度 | 第37-40页 |
| ·轧辊应力 | 第37-38页 |
| ·实际计算 | 第38-40页 |
| ·电机发热校核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钢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 第43-52页 |
| ·动态再结晶研究 | 第43-44页 |
| ·试验方案 | 第43-44页 |
| ·结果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 ·变形速率对峰值应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温度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晶粒度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 ·模型系数回归 | 第47-49页 |
| ·动态激活能的确定 | 第47-48页 |
| ·模型系数回归 | 第48-49页 |
| ·静态再结晶研究 | 第49-50页 |
| ·试验方案 | 第49页 |
| ·多道次应力应变曲线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电气控制说明 | 第52-58页 |
| ·轧件跟踪 | 第52页 |
| ·可逆轧机的速度控制 | 第52-53页 |
| ·控制方式 | 第52页 |
| ·控制程序 | 第52-53页 |
| ·压下APC 控制 | 第53-55页 |
| ·人机接口系统研究 | 第55-5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详细摘要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