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与法官释明权 | 第12-23页 |
|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及其制度功能 | 第12-15页 |
|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概述 | 第12-13页 |
|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功能 | 第13-15页 |
| ·设立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法官释明权的价值 | 第15-17页 |
| ·对效率的追求 | 第16页 |
| ·促进实质正义 | 第16页 |
| ·实现程序公正 | 第16-17页 |
| ·两大法系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中法官释明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意义 | 第17-23页 |
| ·两大法系法官释明权的设立背景 | 第17页 |
| ·两大法系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中法官释明权的历史考察 | 第17-20页 |
| ·对我国审前准备程序法官释明权行使的启示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中法官释明权行使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 第23-33页 |
|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向协同主义的转型 | 第23-28页 |
| ·协同主义的意义厘定 | 第23-24页 |
| ·协同主义——现代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趋向 | 第24-25页 |
|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向协同主义的转型 | 第25-28页 |
|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中的法官释明权 | 第28-30页 |
|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法官释明权的发展沿革 | 第28-29页 |
|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法官释明权的缺失 | 第29-30页 |
| ·我国建立审前准备程序法官释明权的必要性 | 第30-33页 |
|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向协同主义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 ·司法改革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 第30-31页 |
| ·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根本要求 | 第31页 |
|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诉讼公正的需要 | 第31-32页 |
| ·提高诉讼效益的客观要求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中法官释明权制度的构建 | 第33-42页 |
|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法官释明权的适用规则 | 第33-39页 |
| ·行使的原则 | 第33-34页 |
| ·行使的主体 | 第34-36页 |
| ·行使的方式 | 第36-37页 |
| ·行使的内容 | 第37-38页 |
| ·不当释明的救济 | 第38-39页 |
|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法官释明权构建的辅助措施 | 第39-42页 |
| ·完善审前准备程序 | 第39-40页 |
| ·对审前程序释明权进行立法完善 | 第40页 |
| ·提高法官素质,加快法官职业化进程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