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特殊渗流规律及储量可动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3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28页
        1.2.1 气藏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2 气藏单相渗流规律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3 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4 气藏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第21-25页
        1.2.5 气藏多层合采模拟研究现状第25页
        1.2.6 气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现状第25-26页
        1.2.7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2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2章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多类型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31-46页
    2.1 基于铸体薄片与扫电镜的储层特征第31-36页
        2.1.1 储层岩性特征第31-33页
        2.1.2 储层物性及温压特征第33页
        2.1.3 储集空间特征第33-35页
        2.1.4 储层喉道特征第35-36页
    2.2 基于高压压汞实验的储层类型划分第36-37页
    2.3 基于多尺度CT扫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储渗能力第37-44页
        2.3.1 实验设备及孔隙模型建立原理第38页
        2.3.2 基于CT扫的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流程第38-39页
        2.3.3 基于CT扫的二维孔隙结构特征第39-41页
        2.3.4 基于CT扫的三维孔隙结构特征第41-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渗流规律第46-67页
    3.1 高温高压多功能驱替实验系统的搭建第46-48页
    3.2 驱替条件下单相气体渗流实验及特征第48-55页
        3.2.1 实验样品与条件第48页
        3.2.2 实验步骤第48-49页
        3.2.3 不含水条件下单相气体渗流实验结果第49-53页
        3.2.4 含束缚水条件下单相气体渗流实验结果第53-55页
    3.3 衰竭条件下单相气体渗流实验及特征第55-65页
        3.3.1 实验样品与条件第56页
        3.3.2 实验步骤第56页
        3.3.3 不含水条件下单相气体渗流实验结果第56-59页
        3.3.4 含束缚水条件下单相气体渗流实验结果第59-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可视化研究第67-102页
    4.1 基于CT扫描及微电子光刻技术的微观可视化模型设计及制作第67-73页
        4.1.1 基于CT扫的掩膜版制作第67-70页
        4.1.2 基于微电子光刻技术的微观模型制作第70-72页
        4.1.3 微观可视化模型优点第72-73页
    4.2 气驱水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第73-84页
        4.2.1 实验装置与流程第73-75页
        4.2.2 实验步骤第75页
        4.2.3 Image J灰度分析法第75-76页
        4.2.4 相似性原理第76页
        4.2.5 不同类型储层残余水形成机理第76-79页
        4.2.6 水的赋存模式及影响气相渗流的机理第79-81页
        4.2.7 气驱水实验定量表征结果与分析第81-84页
    4.3 水驱气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第84-100页
        4.3.1 实验步骤第85页
        4.3.2 水侵过程水驱气微观渗流机理第85-89页
        4.3.3 封闭气形成机理及采出方式第89-97页
        4.3.4 水驱气实验定量表征结果与分析第97-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5章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多层合采供气能力实验研究第102-117页
    5.1 多层合采物理模拟模型第102-106页
        5.1.1 相似性原理第102-103页
        5.1.2 实验样品与条件第103页
        5.1.3 实验装置与流程第103-105页
        5.1.4 实验方案设计第105-106页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6-113页
        5.2.1 层间非均质性对多层合采供气能力的影响第106-108页
        5.2.2 生产压差对多层合采供气能力的影响第108-110页
        5.2.3 初始含水饱和度对多层合采供气能力的影响第110-111页
        5.2.4 水侵对多层合采供气能力的影响第111-113页
    5.3 应用数值模拟验证实验结果第113-115页
    5.4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多层合采开发建议第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6章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第117-135页
    6.1 地质概况第117-118页
    6.2 储层物性特征第118页
    6.3 静态法确定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第118-126页
        6.3.1 经验法第118-119页
        6.3.2 累积频率统计法第119-121页
        6.3.3 孔渗关系法第121-122页
        6.3.4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第122-126页
    6.4 动态法验证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第126-128页
        6.4.1 生产资料法第126-127页
        6.4.2 物性试气法第127-128页
    6.5 改进的产能模拟法确定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第128-133页
        6.5.1 常规产能模拟法确定物性下限的缺陷第129页
        6.5.2 产能模拟法的改进第129-130页
        6.5.3 改进的产能模拟法应用第130-133页
    6.6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7章 结论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49-15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渗油藏注水诱发微裂缝的诊断与反演方法
下一篇:煤层气藏气水赋存方式及产气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