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第10-15页 |
|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 | 第15-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 ·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41页 |
| ·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 | 第18-30页 |
| ·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18-19页 |
| ·基本概念 | 第19-25页 |
|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 ·生态足迹理论评述 | 第27-30页 |
| ·能值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0-35页 |
| ·能值的概念 | 第30-31页 |
| ·能值转换率 | 第31-32页 |
|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32-33页 |
| ·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 ·对能值分析的讨论 | 第34-35页 |
| ·基于能值分析的改进生态足迹模型 | 第35-40页 |
| ·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基本思路 | 第36页 |
| ·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36-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江苏省耕地利用概况 | 第41-49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1-42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2-44页 |
| ·耕地利用概况 | 第44-48页 |
| ·平原面积大,耕地比重高 | 第44页 |
| ·耕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部分中低产地 | 第44-46页 |
| ·土地垦殖指数高,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 第46页 |
| ·耕地资源短缺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少 | 第46-47页 |
|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现状及历史演变 | 第49-68页 |
| ·2004年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现状 | 第49-51页 |
| ·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 | 第49-51页 |
|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与传统模型的比较 | 第51页 |
|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历史演变 | 第51-66页 |
|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 ·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模拟 | 第61-66页 |
| ·2005-2015年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预测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空间差异 | 第68-77页 |
| ·江苏省耕地生态承载力要素的时空分布 | 第68-70页 |
| ·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 | 第68-69页 |
| ·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 第69-70页 |
| ·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 | 第70页 |
| ·江苏省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 | 第70-74页 |
|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空间差异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时空预测 | 第77-86页 |
| ·交错滚动预测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 第77-78页 |
|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时空模型的建立 | 第78-82页 |
| ·相关分析 | 第78-80页 |
| ·时空模型的建立 | 第80页 |
| ·时空模型的应用 | 第80-82页 |
| ·交错滚动预测法与时间序列法的比较 | 第82页 |
| ·未来5年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时空预测 | 第82-84页 |
| ·关于交错滚动预测法的讨论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七章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 第86-105页 |
| ·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变化与驱动要素的相关分析 | 第86-88页 |
| ·驱动要素的提取和数据标准化 | 第86页 |
| ·耕地利用可持续性与驱动要素的相关分析 | 第86-88页 |
| ·耕地利用可持续性与驱动因素的灰色分析 | 第88-90页 |
|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 第88-89页 |
| ·驱动因素原始数据处理及关联度排序 | 第89-90页 |
| ·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变化驱动力模型 | 第90-95页 |
| ·灰色模型 | 第90-92页 |
| ·多元回归模型 | 第92-95页 |
| ·影响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因素分析 | 第95-103页 |
| ·耕地面积的影响 | 第95-96页 |
| ·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96-98页 |
| ·种植面积和结构的影响 | 第98-100页 |
| ·化肥施用因子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八章 江苏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105-111页 |
| ·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第105-109页 |
| ·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 | 第105页 |
| ·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 第105-106页 |
| ·提高城乡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 第106页 |
| ·加强环境保护,用地养地结合,确定合理的种植结构 | 第106-107页 |
| ·推行土地整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第107-108页 |
| ·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增加水田的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 第108页 |
|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沿海滩涂资源 | 第108-109页 |
| ·努力恢复耕地地力,保护耕地环境 | 第109页 |
| ·加强科学研究,利用技术手段,监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变化 | 第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1-115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展望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 附录 | 第122-124页 |
| 一、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 二、科研项目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