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皮过氧化物酶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固定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大豆及大豆皮资源概况 | 第10-11页 |
·大豆的植物形态 | 第10页 |
·大豆及大豆皮的应用 | 第10-11页 |
·过氧化物酶概述 | 第11-13页 |
·过氧化物酶的分类 | 第11页 |
·过氧化物酶的结构 | 第11-12页 |
·过氧化物酶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 第12-13页 |
·大豆皮过氧化物酶研究现状 | 第13页 |
·过氧化物酶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 | 第13-17页 |
·预处理 | 第13-14页 |
·过氧化物酶提取方法 | 第14-15页 |
·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5-17页 |
·酶的干燥 | 第17页 |
·过氧化物酶固定化方法 | 第17-19页 |
·吸附法 | 第18页 |
·包埋法 | 第18页 |
·交联法 | 第18-19页 |
·共价结合法 | 第19页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19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豆皮过氧化物酶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1-43页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试验仪器 | 第21页 |
·试验试剂 | 第21页 |
·PBS缓冲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SHP的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SHP比活力的测定 | 第23页 |
·SHP的纯度测定 | 第23-24页 |
·大豆皮过氧化物酶提取工艺研究 | 第24-41页 |
·提取方法 | 第24页 |
·PBS缓冲液提取法单因素试验 | 第24-27页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 第27-33页 |
·超声提取法单因素试验 | 第33-35页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优化工艺条件 | 第35-40页 |
·PBS缓冲液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试验结果比较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大豆皮过氧化物酶的分离和纯化 | 第43-50页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试验仪器 | 第43页 |
·试验试剂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及结果 | 第44-48页 |
·盐析法 | 第44-45页 |
·丙酮沉淀法 | 第45-47页 |
·硫酸锌除杂 | 第47-48页 |
·微孔滤膜过滤和冷冻干燥 | 第48页 |
·大豆皮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结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大豆皮过氧化物酶固定化方法探究 | 第50-71页 |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SHP的固定化试验 | 第50-58页 |
·氧化铝吸附-海藻酸钠包埋-戊二醛交联法 | 第50-54页 |
·大孔树脂吸附-戊二醛交联法 | 第54-58页 |
·大孔树脂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 第58-66页 |
·大豆皮过氧化物酶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9页 |
·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热力学研究 | 第60-64页 |
·动力学研究 | 第64-66页 |
·固定化酶与游离酶性质对比 | 第66-69页 |
·最适pH对比 | 第66页 |
·最适反应温度对比 | 第66-68页 |
·热稳定性对比 | 第68页 |
·重复使用稳定性对比 | 第68-69页 |
·贮藏稳定性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4页 |
·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创新点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