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协同效应的分析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1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刚性桩复合地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 | 第11-12页 |
| ·刚性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和设计方法的解析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 ·刚性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研究 | 第14-15页 |
| ·目前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 | 第15-19页 |
| ·承载力计算 | 第15-17页 |
| ·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17-19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2章 刚性基础下桩土工作性状分析 | 第21-42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工作性状的简化方法 | 第21-29页 |
| ·单桩沉降计算的理论方法 | 第22-27页 |
| ·桩间土荷载沉降关系的理论计算 | 第27-28页 |
| ·利用桩土表面位移条件计算桩、土荷载分担 | 第28-29页 |
| ·考虑桩土协同作用的计算方法 | 第29-39页 |
| ·桩顶作用荷载引起的沿桩身阻力分布及桩顶沉降 | 第29-34页 |
| ·桩间土表面单独作用荷载所引起的桩间土沉降 | 第34-35页 |
| ·由桩端和桩侧阻力值引起桩间土沉降 | 第35-37页 |
| ·桩间土单元在单位荷载作用下引起的桩顶沉降 | 第37-39页 |
| ·编程及算例分析 | 第39-41页 |
| ·编制程序 | 第3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垫层对桩土工作性状影响分析 | 第42-55页 |
| ·引言 | 第42-44页 |
| ·加入垫层后复合地基工作性状 | 第42-43页 |
| ·垫层工作机理分析 | 第43-44页 |
| ·垫层影响下桩土应力比计算 | 第44-49页 |
| ·桩顶垫层受力平衡分析及桩土应力比公式推导 | 第44-45页 |
| ·桩—土沉降计算 | 第45-49页 |
| ·利用迭代方法求算桩土应力比 | 第49页 |
| ·桩体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 | 第49-51页 |
| ·算例分析 | 第51-54页 |
| ·计算成果分析 | 第51-53页 |
| ·优化设计算例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4章 单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55-76页 |
| ·有限元理论 | 第55-59页 |
| ·虚位移原理 | 第55-56页 |
| ·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56-57页 |
| ·单元 | 第57-59页 |
| ·本构方程 | 第59-61页 |
| ·线弹性本构方程 | 第59-61页 |
| ·ANSYS 有限元软件模拟 | 第61-65页 |
| ·ANSYS 软件介绍 | 第61页 |
| ·利用ANSYS 软件对单桩复合地基模拟 | 第61-65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 ·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影响 | 第65-69页 |
| ·垫层变形模量对复合地基桩土工作性状影响 | 第69-72页 |
| ·桩体强度对地基工作性状影响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