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论文--伤寒论论文

《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9页
一、寒热并用的源流第9-13页
 (一) 春秋时期第9页
 (二) 东汉时期第9页
 (三) 隋唐时期第9-10页
 (四) 宋金元时期第10-11页
 (五) 明清时期第11-12页
 (六) 近现代第12-13页
二、寒热并用药物的配伍规律总结第13-17页
 (一) 温通表阳与清透里热配伍法第14页
 (二) 清解少阳兼温化水饮配伍法第14页
 (三) 苦寒清上与辛热温下配伍法第14-15页
 (四) 舍性取用配伍法第15-16页
 (五) 相反相成配伍法第16页
 (六) 药物反佐配伍法第16-17页
三、寒热并用方证分析第17-31页
 (一) 大青龙汤方证分析第17-19页
 (二) 麻杏甘石汤方证分析第19-20页
 (三) 栀子干姜汤方证分析第20-21页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第21-22页
 (五) 半夏泻心汤方证分析第22-24页
 (六) 附子泻心汤方证分析第24-25页
 (七) 黄连汤方证分析第25-27页
 (八) 乌梅丸方证分析第27-28页
 (九) 麻黄升麻汤方证分析第28-29页
 (十)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证分析第29-31页
四、《伤寒论》寒热并用方剂病案解析第31-53页
 (一) 大青龙汤第32-34页
 (二) 麻杏甘石汤第34-35页
 (三) 栀子干姜汤第35-37页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第37-40页
 (五) 半夏泻心汤第40-42页
 (六) 附子泻心汤第42-43页
 (七) 黄连汤第43-46页
 (八) 乌梅丸第46-48页
 (九) 麻黄升麻汤第48-51页
 (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第51-53页
五、寒热并用法的局限性第53-56页
 (一) 线性与惯性辨证思维难以打破第53-54页
 (二) 经典理论与仲景原文难以超越第54页
 (三) 寒热比例与临床运用难以掌握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详细摘要第61-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用中医恒动辨证思维方法防治肝硬化之研究
下一篇:温阳潜镇安神汤治疗阳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和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