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从"大文学观"到"杂文学观"的演进 | 第8-10页 |
第二节 王充及其《论衡》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论衡》研究综述及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文人论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士的崛起与汉代文人的大量出现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王充的文人论 | 第17-25页 |
第三节 王充文人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五文"在世 | 第26-32页 |
第一节 先秦以来的文体论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五文"在世的杂文学观 | 第28-30页 |
第三节 王充以后的文体分类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侧重"有补于世"、重质不轻文的文学真实论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先秦时代文学求"真"的倾向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王充的文学真实论 | 第33-39页 |
第三节 王充以后人们论文学的真实 | 第39-42页 |
第四章 侧重于"用"、要求语言与时代同步的语言论 | 第42-48页 |
第一节 中国语言文字的总体特征与两汉言文分离的情况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王充的语言论——言文合一的要求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后世对言文合一的要求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