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陶瓷工业论文--陶瓷制品论文--工业用陶瓷论文

高温稳定型(125℃、150℃、190℃)高介BaTiO3系统陶瓷介质材料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20页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的发展第7-8页
   ·多层陶瓷电容器第8-16页
     ·多层陶瓷电容器概述第8-13页
     ·高介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分类第13-14页
     ·X7R 陶瓷电容器介质材料发展历史第14-16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6-20页
     ·介电陶瓷研究动态第16-18页
     ·选题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介质陶瓷材料的试验工艺及测试第20-24页
   ·介质陶瓷试验工艺过程第20-21页
   ·测试与分析第21-24页
     ·测试仪器第21-22页
     ·样品的参数测定第22页
     ·瓷料的微观分析第22-24页
第三章 BaTiO_3系统的微观结构与改性机理第24-33页
   ·BaTiO_3微观结构与介电性能第24-27页
     ·BaTiO_3的晶体结构第24-25页
     ·BaTiO_3 晶体的铁电畴结构第25-26页
     ·BaTiO_3 陶瓷的介电性能第26-27页
   ·钛酸钡陶瓷的改性机理第27-31页
     ·细晶机理第28-29页
     ·相变扩散第29-30页
     ·展宽效应第30-31页
     ·移动效应第31页
   ·掺杂改性对钛酸钡陶瓷的综合作用第31-33页
第四章 掺杂剂对BaTiO_3系统X7R 介质陶瓷的影响第33-64页
   ·添加剂掺杂改性钛酸钡陶瓷的微观机理第33-35页
   ·CoCO_3 掺杂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Nb_2O_5 掺杂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6-40页
     ·Nb_2O_5掺杂改性的作用机理第36-39页
     ·Nb_2O_5 掺杂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Nb_2O_5、C0_2O_3 预烧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MgO 添加剂对钛酸钡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1-43页
   ·稀土元素Ce 和Sm 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3-47页
     ·掺杂CeO_2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3-45页
     ·掺杂Sm_2O_3 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5-47页
   ·MnCO_3 对钛酸钡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7-52页
   ·添加玻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工艺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53-62页
     ·BaTiO_3的煅烧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53-57页
     ·烧结过程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57-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Nb、Mg 改性X8R 钛酸钡系统的介电性能研究第64-75页
   ·掺杂Nb_2O_5、MgO 对钛酸钡介电性能的影响第64-68页
   ·Ba/Ti 比对Nb_2O_5、MgO 掺杂钛酸钡介电性能的影响第68-69页
   ·工艺对Nb_2O_5、MgO 掺杂钛酸钡介电性能的影响第69-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PbTiO_3 掺杂对X8R 钛酸钡陶瓷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75-83页
   ·PbTiO_3 掺杂改性BaTiO_3 陶瓷的微观机理第75-77页
   ·PbTiO_3 掺杂对X8R BaTiO_3 介质陶瓷性能的影响第77-80页
   ·PbO 掺杂对X8R BaTiO_3 介质陶瓷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小结第82-83页
第七章 Pb(Ti,Sn)O_3掺杂钛酸钡陶瓷系统的介电性能研究第83-98页
   ·Pb(Ti,Sn)O_3 介质陶瓷的介电性能第83-84页
   ·Pb(Ti,Sn)O_3 掺杂对BaTiO_3 介质陶瓷的影响第84-86页
   ·Ba/Pb 比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86-88页
   ·烧结温度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第88-91页
   ·Pb(Ti,Sn)O_3 掺杂制备高介X8R BaTiO_3 介质陶瓷系统第91-94页
   ·中温烧结Bi 掺杂高介X8R 介质陶瓷系统第94-97页
   ·小结第97-98页
第八章 (Na,Bi)TiO_3掺杂钛酸钡陶瓷系统的介电性能研究第98-102页
   ·(Na,Bi)TiO_3 的介电性能第98-99页
   ·(Na,Bi)TiO_3 掺杂钛酸钡陶瓷系统的介电性能研究第99-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九章 结论第102-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邻羟苯基芳基桥连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运用MELD系统预测肝移植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及其直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