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原生质体及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 ·原生质体及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0-12页 |
| ·原生质体融合的技术程序、方法 | 第12-16页 |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新菌株培育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 ·木霉与绿粘帚霉和球孢白僵菌的原生质体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32页 |
| ·主要材料 | 第21-22页 |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 ·酶 | 第22页 |
| ·农药 | 第22页 |
| ·融合剂 | 第22页 |
| ·仪器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32页 |
| ·F051对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 | 第22页 |
| ·F051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2-24页 |
| ·F051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4页 |
| ·F051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探索 | 第24-26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6-27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7-28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探索 | 第28-29页 |
| ·遗传标记 | 第29-30页 |
| ·原生质体融合初探 | 第30-32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51页 |
| ·F051对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 ·F051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2-33页 |
| ·F051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33页 |
| ·F051原生质体释放过程观察 | 第33页 |
| ·F051原生质体再生过程的观察 | 第33-34页 |
| ·F051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探索 | 第34-40页 |
| ·菌龄 | 第34页 |
| ·渗透压稳定剂和稳定剂浓度 | 第34-35页 |
| ·酶成分 | 第35-37页 |
| ·酶浓度 | 第37页 |
| ·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 | 第37-38页 |
| ·培养基 | 第38-39页 |
| ·缓冲液系统 | 第39-40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0页 |
| ·球孢白僵菌生长曲线 | 第40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释放过程观察 | 第40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再生过程观察 | 第40-41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探索 | 第41-47页 |
| ·菌龄 | 第41页 |
| ·渗透压稳定剂和稳定剂浓度 | 第41-43页 |
| ·酶成分 | 第43页 |
| ·酶浓度 | 第43-44页 |
| ·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 | 第44-45页 |
| ·培养基 | 第45-47页 |
| ·缓冲液系统 | 第47页 |
| ·遗传标记 | 第47-50页 |
| ·农药的筛选 | 第47-48页 |
| ·多菌灵对F051和球孢白僵菌的致死浓度测定 | 第48-49页 |
| ·标记浓度对F051出发菌株原生质体突变率的影响 | 第49页 |
|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灭活 | 第49-50页 |
| ·热灭活处理对球孢白僵菌出发菌株原生质体突变率的影响 | 第50页 |
| ·原生质体融合初探 | 第50-51页 |
| ·融合子再生培养基的初筛 | 第50-51页 |
| ·融合现象的观察 | 第51页 |
| 5 讨论与结论 | 第51-57页 |
| ·F051和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 第51-54页 |
| ·融合子筛选模式的确定 | 第54-55页 |
| ·绿粘帚霉和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融合初探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图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