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1 植物衰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5页 |
| ·植物衰老的概念 | 第12-13页 |
| ·植物衰老的类型 | 第13-14页 |
| ·植物衰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5页 |
| 2 植物衰老的机制和假说 | 第15-17页 |
| ·营养亏缺理论 | 第15-16页 |
| ·植物激素调控理论 | 第16页 |
| ·死亡因子假说 | 第16页 |
| ·气孔调控说 | 第16-17页 |
| ·活性氧化学说 | 第17页 |
| ·衰老基因调控学说 | 第17页 |
| 3 小麦的同步特性与源库理论 | 第17-18页 |
| ·小麦的同步特性 | 第17-18页 |
| ·源库理论 | 第18页 |
| 4 植物叶片衰老的生理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18-19页 |
| ·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19页 |
| ·叶片衰老过程中自由基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变化 | 第19-20页 |
| ·叶片衰老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20-21页 |
| ·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 第21页 |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叶片衰老及其产量的影响 | 第21-26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简介 | 第21-22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上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草坪上的应用 | 第23-24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卉上的应用 | 第24-26页 |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 ·取样 | 第26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27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 ·显色反应 | 第27-28页 |
| ·SOD活性的测定与计算 | 第28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8-29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30页 |
| ·农艺产量性状的调查 | 第30页 |
| ·衰老指数的计算 | 第30-31页 |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1-45页 |
| 1 “川农号”小麦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 2 “川农号”小麦上三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32-34页 |
| 3 “川农号”小麦上三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第34-35页 |
| 4 “川农号”小麦上三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5-37页 |
| 5 “川农号”小麦上三叶丙二醛(MDA)活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 6 “川农号”小麦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38-41页 |
| ·产量性状的考察 | 第38-40页 |
| ·产量性状与衰老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 7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小麦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 第41-45页 |
|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四 讨论 | 第45-51页 |
| 1 小麦衰老生理指标的探讨 | 第45-46页 |
| 2 从“库—源—流”学说探讨小麦产量限制因子 | 第46-47页 |
| 3 “川农号”小麦抗衰老特性的生理基础及其高产的形成 | 第47-48页 |
| 4 多效唑对小麦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 第4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