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13页 |
前言 | 第13-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述 | 第18-23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19-21页 |
1.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 | 第20页 |
2.民族文化传统、地域性的风俗习惯 | 第20页 |
3.文化舆论环境 | 第20-21页 |
4.校风 | 第21页 |
5.人际关系 | 第21页 |
6.大学的生活方式包括文娱、体育和校内各种课外活动 | 第21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分类 | 第21-23页 |
1.社会心理环境 | 第21-22页 |
2.学校心理环境 | 第22页 |
3.课堂心理环境 | 第22页 |
4.宿舍心理环境 | 第22页 |
5.家庭心理环境 | 第22-23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利用心理环境的现状 | 第23-29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环境作用取得的成绩 | 第23-25页 |
1.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逐渐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 | 第23-24页 |
2.引入心理咨询模式,创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 第24-25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心理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5-29页 |
1.重视硬环境的建设,忽视软环境的建设 | 第25-26页 |
2.德育目标的定位过高,脱离了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 | 第26-27页 |
3.德育方法单一,注重课堂灌输,忽视学生的内心需要 | 第27页 |
4.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分量不够 | 第27-28页 |
5.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 第28-29页 |
三、心理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第29-34页 |
(一) 心理环境的影响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机制 | 第29-32页 |
1.模仿心理机制 | 第29-30页 |
2.从众心理 | 第30-31页 |
3.暗示心理 | 第31-32页 |
(二) 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 第32-34页 |
1.熏陶感染作用 | 第32-33页 |
2.导向作用 | 第33页 |
3.无形的强制作用 | 第33页 |
4.促进作用 | 第33-34页 |
四、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34-43页 |
(一) 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 第34-35页 |
1.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 | 第34-35页 |
2.正确处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在优化个体内部环境上下功夫 | 第35页 |
(二) 营造健康的学校心理环境 | 第35-38页 |
1.建设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精神 | 第36-37页 |
2.创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37页 |
3.逐渐完善心理咨询机制 | 第37-38页 |
(三)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 第38-40页 |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 第38-39页 |
2.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 第39页 |
3.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教学方法 | 第39-40页 |
(四) 营造健康的朋辈心理环境 | 第40-42页 |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40-41页 |
2.开展朋辈心理咨询 | 第41页 |
3.创设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宿舍心理环境 | 第41-42页 |
(五) 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 第42-43页 |
1.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修养 | 第42页 |
2.更新家长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意识 | 第42-43页 |
3.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育人 | 第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