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范畴、目的及方法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宕昌地区民族源流及变迁 | 第13-27页 |
(一) 宕昌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1、宕昌县概况 | 第13-14页 |
2、宕昌县历史沿革 | 第14页 |
(二) 古羌人在今宕昌地区的活动 | 第14-18页 |
1、商周时期 | 第15页 |
2、秦汉时期 | 第15-16页 |
3、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6页 |
4、隋唐时期 | 第16-17页 |
5、宋元时期 | 第17页 |
6、明清时期 | 第17-18页 |
(三) 宕昌羌和宕昌国 | 第18-21页 |
1、宕昌羌的来源 | 第18-19页 |
2、宕昌国的建立 | 第19-20页 |
3、宕昌国的覆灭 | 第20-21页 |
4、宕昌羌风俗 | 第21页 |
(四) 宕昌县藏族的源流及变迁 | 第21-25页 |
1、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 第22-23页 |
2、宋元时期 | 第23-24页 |
3、明清时期 | 第24-25页 |
(五) 宕昌县藏族体现了羌人逐渐藏化的历史过程 | 第25-27页 |
二、宕昌县藏族文化的边缘化特征及成因 | 第27-43页 |
(一) 经济生活 | 第27-30页 |
1、古代宕昌地区经济 | 第27-28页 |
2、宕昌县藏族的经济生活 | 第28-30页 |
(二) 服饰 | 第30-33页 |
1、古羌人服饰 | 第30-31页 |
2、宕昌县藏族服饰 | 第31-33页 |
(三) 民居 | 第33-36页 |
1、古代宕昌地区羌藏民居 | 第33-34页 |
2、宕昌县藏族民居“榻板房” | 第34-36页 |
(四) 宗教信仰 | 第36-41页 |
1、古羌人的信仰 | 第36页 |
2、吐蕃的宗教信仰 | 第36-38页 |
3、宕昌县藏族信仰藏传佛教 | 第38-39页 |
4、宕昌县藏族的多神崇拜 | 第39-41页 |
(五) 宕昌县藏族文化的“边缘化”特征及成因 | 第41-43页 |
三、宕昌县藏族社区旅游资源开发 | 第43-56页 |
(一) 宕昌县藏族社区参与旅游业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 第43-45页 |
1、经济效益 | 第43-44页 |
2、文化效益 | 第44-45页 |
(二) 宕昌县藏族社区旅游开发的条件 | 第45-47页 |
1、形势与政策支持 | 第45页 |
2、旅游资源组合良好 | 第45-46页 |
3、市场条件 | 第46-47页 |
4、区位条件良好 | 第47页 |
5、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发展势头良好 | 第47页 |
(三) 宕昌县藏族社区居民对旅游及外来者的感知和态度 | 第47-49页 |
1、宕昌县藏族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和态度 | 第47-48页 |
2、宕昌县藏族社区居民对外来者的感知和态度 | 第48-49页 |
(四) 宕昌县藏族社区旅游开发概念性设计 | 第49-52页 |
1、景区开发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49页 |
(1) 旅游产品单一,竞争优势不明显 | 第49页 |
(2) 开发深度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 | 第49页 |
(3) 基础设施薄弱,管理能力不足 | 第49页 |
2、开发原则 | 第49页 |
3、开发目标 | 第49-50页 |
4、景区主题形象 | 第50页 |
5、景区概念性设计 | 第50-51页 |
6、景区旅游产品设计 | 第51-52页 |
(五) 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第52-56页 |
1、旅游开发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52-54页 |
(1) 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 | 第52-53页 |
(2) 民族文化不正当的商品化 | 第53页 |
(3) 社区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文化保护的源动力不足 | 第53-54页 |
2、保护性开发措施 | 第54-56页 |
(1)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 第54页 |
(2) 编制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 | 第54页 |
(3) 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 | 第54页 |
(4) 对旅游从业人员加强教育 | 第54页 |
(5) 对旅游者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 | 第54页 |
(6) 社区参与设计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9页 |
附件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