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前言 | 第15-20页 |
第一部分 三种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20-34页 |
1 材料 | 第20-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细菌菌株 | 第20-21页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1-23页 |
·饱和(NH_4)_2SO_4溶液 | 第21页 |
·ELISA常用试剂 | 第21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剂 | 第21-22页 |
·抗体标记试剂 | 第22-23页 |
2 方法 | 第23-27页 |
·抗原制备 | 第23页 |
·细菌培养 | 第23页 |
·菌落计数 | 第23页 |
·制备菌体抗原 | 第23页 |
·抗原保存 | 第23页 |
·动物准备 | 第23页 |
·抗血清制备 | 第23-24页 |
·免疫方案 | 第23-24页 |
·抗血清采集 | 第24页 |
·抗血清效价及特异性检测 | 第24页 |
·间接ELISA实验检测抗血清效价 | 第24页 |
·抗血清特异性检测 | 第24页 |
·抗血清纯化 | 第24-25页 |
·抗原吸收 | 第24-25页 |
·饱和(NH_4)_2SO_4分级沉淀法纯化抗血清 | 第25页 |
·间接ELISA检测纯化后Ab_1、Ab_2、Ab_3效价 | 第25页 |
·多克隆抗体IgG浓度测定 | 第25页 |
·多克隆抗体IgG纯度检定 | 第25-26页 |
·Ab_1、Ab_2、Ab_3的HRP标记 | 第26-27页 |
·质量控制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31页 |
·抗血清特异性 | 第27-28页 |
·抗血清效价 | 第28-29页 |
·Ab_1效价 | 第28页 |
·Ab_2效价 | 第28-29页 |
·Ab_3效价 | 第29页 |
·多克隆抗体浓度 | 第29页 |
·多克隆抗体纯度 | 第29-30页 |
·三种多抗 HRP标记 | 第30-31页 |
4 讨论 | 第31-32页 |
·多抗间出现交叉反应的原因分析 | 第31页 |
·抗原吸收法对抗体的影响 | 第31-32页 |
·饱和(NH_4)_2SO_4分级沉淀法纯化抗体 | 第32页 |
·抗体的酶标记方法 | 第32页 |
5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胶体金免疫渗滤检测法的初步建立 | 第34-49页 |
1 材料 | 第34-35页 |
·细菌菌株 | 第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抗体 | 第34页 |
·菌体抗原 | 第34页 |
·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试剂和材料 | 第34页 |
·玻璃器皿 | 第34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2 方法 | 第35-39页 |
·15nm胶体金颗粒的制备 | 第35页 |
·确定最适蛋白稳定量 | 第35-36页 |
·胶体金准备 | 第35页 |
·抗体处理 | 第35-36页 |
·加样 | 第36页 |
·观察结果 | 第36页 |
·胶体金-抗体结合物制备 | 第36-37页 |
·胶体金免疫渗滤体系的组装、检测方法记结果判定 | 第37-38页 |
·组装 | 第37页 |
·包被 | 第37页 |
·封闭 | 第37页 |
·洗膜 | 第37页 |
·加样 | 第37-38页 |
·检测 | 第38页 |
·结果判读 | 第38页 |
·最佳反应模式的筛选 | 第38页 |
·抗体最佳包被量及支持滤膜的筛选 | 第38页 |
·封闭液筛选 | 第38页 |
·待检样品的处理 | 第38页 |
·金标抗体最佳稀释倍数的筛选 | 第38页 |
·敏感性实验 | 第38页 |
·特异性实验 | 第38-39页 |
·重复性检测 | 第39页 |
·稳定性检测 | 第39页 |
·质量控制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5页 |
·最适蛋白稳定量 | 第39-40页 |
·最佳反应模式确定 | 第40-43页 |
·敏感性检验 | 第43-45页 |
·VP检测体系的敏感性 | 第43页 |
·SA检测体系的敏感性 | 第43页 |
·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体系的敏感性 | 第43页 |
·霍乱弧菌检测体系的敏感性 | 第43-45页 |
·特异性检验 | 第45页 |
·VP检测体系的特异性 | 第45页 |
·SA检测体系的特异性 | 第45页 |
·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体系的特异性 | 第45页 |
·霍乱弧菌检测体系的特异性 | 第45页 |
·重复性检测 | 第45页 |
·稳定性检测 | 第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DIGEA检测原理及其优点 | 第46页 |
·多克隆抗体用于DIGFA检测的可行性 | 第46页 |
·本研究建立的DIGEA的考察 | 第46-47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47页 |
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部分 胶体金免疫渗滤法的初步应用 | 第49-56页 |
1 材料 | 第49页 |
·待染菌样品 | 第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主要器材 | 第49页 |
·细菌菌株 | 第49页 |
2 方法 | 第49-51页 |
·待染菌样品的准备 | 第49页 |
·细菌准备 | 第49-50页 |
·细菌培养 | 第49页 |
·菌落计数 | 第49页 |
·检测限选择 | 第49-50页 |
·人工染菌样品的制备及检测 | 第50-51页 |
·染菌 | 第50页 |
·样品检测 | 第50页 |
·观察结果 | 第50-51页 |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菌体抗原 | 第51页 |
·质量控制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3页 |
·菌落计数 | 第51页 |
·检测灵敏性 | 第51-52页 |
·染菌样品的制备及检测结果 | 第52页 |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菌体抗原结果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染菌量的选择 | 第53-54页 |
·DIGFA检测灵敏性及其方法学优点 | 第54页 |
·DIGFA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初筛中的应用价值 | 第54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54-55页 |
5 小结 | 第55-56页 |
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缩略词表)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