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组培和欧美杨108无性系几丁质酶基因转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引言 | 第8页 |
·杨树的组织培养 | 第8-9页 |
·杨树基因组学研究 | 第9-10页 |
·杨树遗传连锁图谱的建立 | 第9-10页 |
·杨树有关基因的克隆 | 第10页 |
·杨树转基因研究 | 第10-12页 |
·抗虫转基因研究 | 第10-11页 |
·抗病转基因研究 | 第11-12页 |
·杨树遗传转化方法 | 第12-13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2页 |
·基因枪法 | 第12-13页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13页 |
·影响杨树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13页 |
·转化子标记抗性筛选 | 第13页 |
·几丁质酶基因研究 | 第13-18页 |
·几丁质 | 第13-14页 |
·几丁质的分布 | 第14页 |
·几丁质酶 | 第14-15页 |
·微生物几丁质酶 | 第15-16页 |
·植物几丁质酶 | 第16-18页 |
·几丁质酶及其基因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在植物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几丁质酶与植物的防卫反应机制 | 第22页 |
·植物转几丁质酶基因工程的研究 | 第22-23页 |
·几丁质酶基因克隆 | 第22-23页 |
·己转几丁质酶基因的植物 | 第23页 |
·杨树基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材料 | 第26-28页 |
·组培杨树 | 第26页 |
·工程菌 | 第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试验试剂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2页 |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 第28-29页 |
·最佳培养基的确立 | 第29页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29页 |
·碱法提取少量质粒 DNA | 第29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转化 | 第29-30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30页 |
·含重组质粒的阳性菌落的检测 | 第30页 |
·发根农杆菌叶盘法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0-32页 |
·转化体的分子检测 | 第32-36页 |
·转基因试管苗基因组 DNA提取及纯化 | 第32-33页 |
·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PCR反应 | 第33页 |
·转化植株的PCR-Southem印迹杂交 | 第33-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最佳生根培养条件确立 | 第36-39页 |
·生根培养基及激素配比筛选 | 第36-37页 |
·生根培养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最佳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第39-42页 |
·分化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的选择 | 第39-41页 |
·分化培养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 第41-42页 |
·关于最佳组培体系选择的小结 | 第42页 |
·抗生素敏感度的检测 | 第42-45页 |
·叶片对卡那霉素(选择压)的敏感度试验 | 第42-43页 |
·农杆菌对除菌剂敏感度试验 | 第43页 |
·叶片对头孢噻肟钠的敏感度试验 | 第43-44页 |
·组培苗生根卡那霉素敏感性试验 | 第44-45页 |
·农杆菌侵染和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5-47页 |
·根癌农杆菌的质粒转化 | 第45-46页 |
·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6页 |
·其他影响因子 | 第46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6-47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7-49页 |
·转基因植株总 DNA提取 | 第47-48页 |
·PCR扩增检测 | 第48页 |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2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