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淡化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绪言 | 第7-8页 |
第1章 商标淡化的基本理论 | 第8-12页 |
·商标淡化的概述 | 第8-11页 |
·商标淡化概念 | 第8-9页 |
·商标淡化理论的起源 | 第9-11页 |
·小结 | 第11-12页 |
第2章 商标侵权与商标淡化的区别 | 第12-29页 |
·商标侵权及其表现形式 | 第12-13页 |
·商标淡化及其表现形式 | 第13-16页 |
·商标淡化的概念 | 第13页 |
·商标淡化的表现 | 第13-16页 |
·商标侵权与商标淡化的区别 | 第16-18页 |
·商标淡化行为的认定 | 第18-28页 |
·商标淡化行为的性质 | 第18-21页 |
·商标淡化的构成要件 | 第21-25页 |
·商标淡化行为的行为方式 | 第25-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与商标淡化界定有关的问题 | 第29-41页 |
·驰名商标的概念 | 第29-31页 |
·驰名商标的认定 | 第31-34页 |
·认定主体和认定方式 | 第31-32页 |
·地域性和知名度的考虑 | 第32-34页 |
·商标淡化的客体 | 第34-38页 |
·显著性 | 第34-36页 |
·识别性 | 第36-37页 |
·商誉 | 第37-38页 |
·淡化可能性标准与实质性损害标准之分歧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反淡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 第41-45页 |
·企业商标权保护的功能 | 第41-42页 |
·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功能 | 第42页 |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功能 | 第42-43页 |
·促进商标立法与国际接轨的功能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我国反淡化保护立法制度的完善 | 第45-52页 |
·我国商标反淡化立法进程 | 第45-46页 |
·我国反淡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驰名商标保护范围的不足 | 第46-47页 |
·驰名商标保护力度的不足 | 第47-49页 |
·对我国反淡化立法完善的几点建议 | 第49-51页 |
·强化企业商标保护意识 | 第49-50页 |
·明确商标反淡化立法体制 | 第50页 |
·完善法律制度内容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间发表论文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59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9-60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