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木醇的提取及桦木酸合成工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7页 |
·概述 | 第15-17页 |
·桦木醇的药理作用及提取、检验方法 | 第17-20页 |
·桦木醇的结构特征及物理性质 | 第17-18页 |
·桦木醇对HIV病毒抑制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桦木醇的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桦木醇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桦木酸的药理活性及其制备 | 第20-29页 |
·桦木酸的结构及物理性质 | 第20页 |
·桦木酸致使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桦木酸的制备方法 | 第23-29页 |
·从植物中提取桦木酸 | 第23-24页 |
·以桦木醇为底物合成桦木酸 | 第24-29页 |
·桦木酸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29-37页 |
·对官能团修饰的一般方法及衍生物种类 | 第29-35页 |
·C-3位修饰的衍生物 | 第29-31页 |
·C-28位修饰的衍生物 | 第31-33页 |
·C-20位修饰的衍生物 | 第33页 |
·其它位置上的基团转换 | 第33-35页 |
·23-羟基桦木酸 | 第35-37页 |
第2章 桦木醇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37-49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7页 |
·主要仪器型号 | 第37页 |
·实验操作部分 | 第37-38页 |
·回流法提取桦木醇 | 第38页 |
·桦木醇粗产物的提纯 | 第38页 |
·桦木醇提取的正交实验 | 第3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桦木醇提取工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正交优化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39-47页 |
·不同种类桦树皮的桦木醇提取率 | 第47页 |
·对桦木醇的红外测试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桦木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第49-62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9-50页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主要仪器型号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两步法合成桦木酸 | 第50-51页 |
·桦木酮酸的合成 | 第50页 |
·桦木酮酸的纯化 | 第50-51页 |
·桦木酮酸还原至桦木酸 | 第51页 |
·用过氧化镍催化氧化桦木醇一步制备桦木酸 | 第51-52页 |
·活性过氧化镍的制备 | 第51页 |
·桦木醇的氧化反应 | 第51-52页 |
·桦木酮酸衍生物的合成 | 第52页 |
·3-乙氧基亚胺桦木酸的合成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桦木酸两步法合成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氧化剂用量的确定 | 第53-54页 |
·反应温度、时间对中间体合成的影响 | 第54-55页 |
·过氧化镍氧化体系对桦木醇作用的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影响3-乙氧基亚胺桦木酸合成的因素 | 第57-58页 |
·产物的测试与表征 | 第58-61页 |
·化合物红外光谱测定 | 第58页 |
·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 | 第58-60页 |
·碳核磁共振(~(13)C-NMR)检测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桦木醇及桦木酸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2-69页 |
·引言 | 第62页 |
·检测器材及型号 | 第62页 |
·桦木醇产品含量HPLC-ELSD分析方法建立 | 第62-65页 |
·色谱条件 | 第62-63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63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63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精密度测试 | 第64-65页 |
·回收率测试 | 第65页 |
·桦木醇产物含量测试 | 第65页 |
·桦木酸产品含量HPLC-ELSD分析方法建立 | 第65-68页 |
·色谱条件 | 第6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65-66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66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66-67页 |
·精密度测试 | 第67页 |
·回收率测试 | 第67-68页 |
·桦木酸产物含量测试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93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3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