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工程概况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5页 |
|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7-27页 |
| ·区域概况 | 第17-19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 ·地震 | 第18-19页 |
|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 ·风化卸荷特征 | 第21-22页 |
| ·应力环境 | 第22-2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24-27页 |
| 第3章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27-66页 |
| ·边坡岩性特点及结构面类型 | 第27-32页 |
| ·边坡岩性特点 | 第27-28页 |
| ·边坡结构面类型 | 第28-32页 |
| ·左岸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性 | 第32-47页 |
| ·断层 | 第33-39页 |
| ·辉绿岩脉上下接触面发育特征 | 第39-43页 |
| ·基体裂隙发育特征 | 第43-46页 |
| ·坝基裂隙密集带发育特征 | 第46-47页 |
| ·右岸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性 | 第47-60页 |
| ·断层 | 第48-54页 |
| ·辉绿岩脉上下接触面发育特征 | 第54-56页 |
| ·基体裂隙发育特征 | 第56-57页 |
| ·深层卸荷裂隙发育特征 | 第57-60页 |
| ·左右岸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分析 | 第60-66页 |
| ·确定性组合 | 第60-62页 |
| ·半确定型组合 | 第62-64页 |
| ·随机性组合 | 第64-66页 |
| 第4章 边坡变形机制及失稳模式分析 | 第66-83页 |
| ·左岸变形迹象分析及模式分析 | 第66-73页 |
| ·上游坡变形破坏迹象分析 | 第66-69页 |
| ·槽坡变形破坏迹象分析 | 第69-70页 |
| ·下游坡变形破坏迹象分析 | 第70-73页 |
| ·变形模式分析 | 第73页 |
| ·右岸变形迹象分析 | 第73-82页 |
| ·上游坡变形破坏迹象分析 | 第73-79页 |
| ·槽坡变形破坏迹象分析 | 第79-80页 |
| ·下游坡变形破坏迹象分析 | 第80-82页 |
| ·变形模式分析 | 第82页 |
| ·综合分析 | 第82-83页 |
| 第5章 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83-106页 |
| ·极限平衡计算 | 第83-89页 |
| ·左岸极限平衡计算 | 第84-86页 |
| ·右岸极限平衡计算 | 第86-89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89-105页 |
| ·左岸数值模拟 | 第90-97页 |
| ·右岸数值模拟 | 第97-105页 |
| ·综合分析 | 第105-106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106-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