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射线暴的时变分析:RMS与流量的关系
| 第一章 γ射线暴的观测和研究现状 | 第1-25页 |
| ·历史 | 第10-12页 |
| ·γ射线暴的观测特征 | 第12-17页 |
| ·γ射线暴本身 | 第12-16页 |
| ·γ射线暴的余辉 | 第16页 |
| ·γ射线暴的寄主星系及其空间分配 | 第16-17页 |
| ·γ射线暴的能量 | 第17页 |
| ·γ射线暴的理论模型 | 第17-20页 |
| ·火球 | 第17-18页 |
| ·相对论性扩张 | 第18页 |
| ·内激波-外激波模型 | 第18-19页 |
| ·中心发动机 | 第19-20页 |
| ·γ射线暴的时变分析 | 第20-25页 |
| 第二章 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及观测数据 | 第25-31页 |
| ·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 | 第25-26页 |
| ·BATSE | 第26-28页 |
| ·仪器 | 第26-28页 |
| ·数据采集 | 第28页 |
| ·BATSE的科学数据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计算RMS的方法及其比较 | 第31-34页 |
| ·RMS的定义 | 第31页 |
| ·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 ·由定义直接计算 | 第31-32页 |
| ·积分时域功率密度谱的方法 | 第32页 |
| ·积分频率功率密度谱的方法 | 第32-33页 |
| ·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γ射线暴的RMS与流量的关系 | 第34-40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 ·结果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1页 |
| ·工作总结 | 第40页 |
| ·展望 | 第40-41页 |
| 附录 γ射线暴探测器 | 第41-42页 |
| 中文摘要 | 第42-4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4-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