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型松散结构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地貌瞬时单位线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 ·降雨资料的处理方法 | 第14-17页 |
|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 | 第17-22页 |
| ·地貌单位线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考虑高程影响的降雨空间插值 | 第27-28页 |
| ·网格型松散结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 第28页 |
| ·考虑水动力参数空间变化的地貌单位线研究 | 第28-29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2页 |
| ·流域水系 | 第29-30页 |
| ·气象条件 | 第30-31页 |
| ·水文特性 | 第31页 |
| ·基础资料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降雨空间分布模式的选择 | 第32-54页 |
| ·空间插值 | 第32-37页 |
| ·协克里金方法 | 第37-44页 |
| ·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 ·协克里金插值 | 第38-44页 |
| ·引入高程的协克里金方法 | 第44-45页 |
| ·精度检验 | 第45-46页 |
| ·实例应用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4页 |
| 第三章 网格型松散结构分布式水文模型 | 第54-94页 |
| ·概述 | 第54-58页 |
| ·空间离散 | 第54-55页 |
|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分类 | 第55-57页 |
| ·分布式水文模型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 | 第57-58页 |
| ·发展前景 | 第58页 |
| ·网格型松散结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构建 | 第58-78页 |
| ·冠层截留 | 第59-61页 |
| ·蒸散发 | 第61-62页 |
| ·单元网格上的产流 | 第62-64页 |
| ·网格蓄水容量的确定 | 第64-68页 |
| ·单元格汇流 | 第68-74页 |
| ·河道汇流 | 第74-77页 |
| ·壤中径流汇流及地下径流汇流 | 第77-78页 |
| ·模型预处理 | 第78-85页 |
| ·基于DEM的流域信息提取 | 第78-84页 |
| ·网格演算次序的生成 | 第84-85页 |
| ·模型计算流程 | 第85-87页 |
| ·算例 | 第87-89页 |
|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 第87-88页 |
| ·成果分析 | 第88-89页 |
| ·小结 | 第89-94页 |
| 第四章 考虑水流空间变异性和宽度函数的GIUH | 第94-128页 |
| ·概述 | 第94-95页 |
| ·GIUH的理论推导 | 第95-101页 |
| ·理论基础 | 第95-97页 |
| ·状态空间模型 | 第97-99页 |
| ·持留时间分布函数 | 第99-101页 |
| ·扩散效应 | 第101页 |
| ·水动力参数空间变化条件下的GIUH | 第101-106页 |
| ·扩散系数的修正 | 第102-105页 |
| ·水动力参数随空间变化的GIUH | 第105-106页 |
| ·由自相似网络构建河网宽度函数 | 第106-115页 |
| ·河网的自相似性 | 第106页 |
| ·自相似网络的生成 | 第106-108页 |
| ·宽度函数的生成 | 第108-114页 |
| ·基于宽度函数的地貌瞬时单位线(WGIUH) | 第114-115页 |
| ·实例研究 | 第115-119页 |
|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构造的GIUH | 第116-117页 |
| ·基于宽度函数的GIUH | 第117-119页 |
| ·洪水模拟计算 | 第119页 |
| ·小结 | 第119-12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3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8-13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8-130页 |
| ·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1页 |
| ·展望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 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4-145页 |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