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一、本文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一、创意概述 | 第15-23页 |
(一) 创意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创意的特征 | 第16-19页 |
1. 非物质性 | 第16-17页 |
2. 新颖性 | 第17-18页 |
3. 具体性 | 第18页 |
4. 时间性 | 第18-19页 |
5. 价值性 | 第19页 |
(三) 创意的法律属性 | 第19-23页 |
1. 物权属性说 | 第20页 |
2. 债权属性说 | 第20页 |
3. 多重属性说 | 第20-21页 |
4. 知识产权属性说 | 第21-23页 |
二、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之正当性分析 | 第23-32页 |
(一) 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二) 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 | 第25-32页 |
1. 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 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的经济学分析 | 第29-32页 |
三、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之创意保护局限性分析 | 第32-37页 |
(一) 著作权创意保护的局限性 | 第32-34页 |
(二) 专利权创意保护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三) 商标权创意保护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四、美国的创意保护经验 | 第37-46页 |
(一) 美国的创意保护方法 | 第37-41页 |
1. 财产权保护方法 | 第37-38页 |
2. 准合同的保护方法 | 第38页 |
3. 合同的保护方法 | 第38-40页 |
4.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方法 | 第40页 |
5. 著作权方法 | 第40-41页 |
(二) 美国创意保护经验评析 | 第41-43页 |
1. 财产权方法 | 第41-42页 |
2. 准合同方法 | 第42页 |
3. 合同方法 | 第42-43页 |
4. 反不正当竞争法方法 | 第43页 |
5. 著作权方法 | 第43页 |
(三) 美国创意保护经验的启示 | 第43-46页 |
五、我国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构想 | 第46-60页 |
(一) 权宜之计——著作权保护模式 | 第46-50页 |
1. 纳入著作权保护的合理性 | 第46-47页 |
2. 纳入著作权法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 第47-50页 |
(二) 方便之法——商品化权模式 | 第50-53页 |
1. 商品化权的特性 | 第51-52页 |
2. 纳入商品化权的合理性 | 第52-53页 |
(三) 长久之策——创意权保护模式 | 第53-59页 |
1. 创意权的概念 | 第53-54页 |
2. 产权模式的必然选择 | 第54-55页 |
3. 创意权设立的可行性——打破"艾若信息悖论" | 第55页 |
4. 怎样处理创意权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 | 第55-57页 |
5. 创意权保护的重点制度设计 | 第57-59页 |
(四) 结论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