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散文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陈三立散文的渊源 | 第9-16页 |
| 第一节 家学渊源 | 第9-12页 |
| 第二节 取法桐城的倾向 | 第12-14页 |
| 第三节 博采众家的努力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陈三立散文的分类及主题探讨 | 第16-55页 |
| 第一节 读书札记类 | 第16-20页 |
| 第二节 序跋、评语类 | 第20-36页 |
| 一、学术思想 | 第20-22页 |
| 二、政治思想 | 第22-28页 |
| 三、文学方面的见解 | 第28-35页 |
| 四、其它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人物传记类 | 第36-49页 |
| 一、一般传记 | 第37-40页 |
| 二、其它传记 | 第40-49页 |
| 第四节 杂记文 | 第49-55页 |
| 一、记物类 | 第49-53页 |
| 二、人事杂记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陈三立散文的风格和影响 | 第55-63页 |
| 第一节 陈三立散文的风格 | 第55-58页 |
| 一、“清醇雅健,格严气遒” | 第55-57页 |
| 二、恣肆奇峻,沉郁感伤 | 第57-58页 |
| 第二节 陈三立散文的影响 | 第58-63页 |
| 一、义宁陈氏的文化地位 | 第58-59页 |
| 二、陈三立的文名为其诗名掩盖的事实及其原因的探析 | 第59-60页 |
| 三、陈三立散文影响的具体表现 | 第60-62页 |
| 四、小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