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3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7页 |
第二节 学术回顾 | 第7-12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绅 | 第13-23页 |
第一节 乡绅在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乡绅的历史定义和社会特性 | 第15-20页 |
(一) 乡绅身份的历史内涵 | 第15-17页 |
(二) 乡绅阶层的社会特性 | 第17-20页 |
第三节 乡绅对乡村地区的管理 | 第20-23页 |
(一) 文化事务 | 第20页 |
(二) 公益事务 | 第20页 |
(三) 慈善事务 | 第20页 |
(四) 宗族事务 | 第20-21页 |
(五) 地方公断和防护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乡绅 | 第23-48页 |
第一节 小说整体考察范围的确定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小说作品的甄选 | 第26-28页 |
(一) 世情小说类 | 第26页 |
(二) 侠义公案类 | 第26-27页 |
(三)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类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小说中乡绅身份的多样化 | 第28-30页 |
(一) 官衔或功名身份的拥有者 | 第28-29页 |
(二) 村级行政机构的成员 | 第29页 |
(三) 皇亲贵胄的乡间子弟 | 第29页 |
(四) 财富和声望的拥有者 | 第29-30页 |
第四节 小说中乡绅故事的主要内容 | 第30-36页 |
(一) 介入才子佳人的恋爱婚姻 | 第30页 |
(二) 仗义帮助身陷囹圄的落魄者 | 第30-31页 |
(三) 支持地方的公益慈善事业 | 第31页 |
(四) 主持地方的公断和防护事务 | 第31-32页 |
(五) 因贪淫好色而卷入奸情事件 | 第32-33页 |
(六) 因贪财好利而引发利益纠纷 | 第33页 |
(七) 因财势引人注目而惹来灾祸 | 第33-35页 |
(八) 因后代子孙挥霍家产而破产 | 第35页 |
(九) 因利益矛盾与政府发生对抗和冲突 | 第35-36页 |
第五节 小说中乡绅的总体社会性格 | 第36-41页 |
(一) 经济事务中的社会性格 | 第36-37页 |
(二) 政治事务中的社会性格 | 第37-38页 |
(三) 文化事务中的社会性格 | 第38-39页 |
(四) 道德品质中的总体性格 | 第39-41页 |
第六节 小说作品因体裁、题材和故事时空不同表现的不同乡绅面貌 | 第41-48页 |
(一) 长、短篇小说中乡绅形象塑造之异同 | 第41-42页 |
(二) 五种不同题材小说中乡绅形象塑造之异同 | 第42-44页 |
(三) 明清小说发展过程中乡绅形象塑造之变化 | 第44-48页 |
第三章 乡绅形象的审美特征 | 第48-60页 |
第一节 反映明清社会现实的文学认识意义 | 第48-52页 |
(一) 反映了明清社会乡绅的实际社会存在形态 | 第48-50页 |
(二) 反映了明清社会对乡绅的普遍认识态度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小说家主观叙述中的类型化特点 | 第52-57页 |
(一) 乡绅形象刻画的类型化审美特点 | 第53-55页 |
(二) 乡绅形象刻画中类型化特点的产生原因 | 第55-57页 |
第三节 乡绅阶层的命运表现力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