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国语”的制度化述论
中文摘要 | 第1页 |
一、八旗学校的满语教育 | 第4-11页 |
(一) 国子监八旗监生 | 第5页 |
(二) 国子监八旗官学 | 第5-6页 |
(三) 宗学 | 第6-7页 |
(四) 觉罗学 | 第7页 |
(五) 景山官学 | 第7-8页 |
(六) 咸安宫官学 | 第8页 |
(七) 八旗义学 | 第8-9页 |
(八) 八旗教场官学 | 第9-10页 |
(九) 盛京八旗官学 | 第10页 |
(十) 黑龙江两翼官学 | 第10-11页 |
二、开设翻译科 | 第11-18页 |
(一) 顺治时期的翻译科 | 第13-15页 |
1、京营八旗翻译科参考人员 | 第14页 |
2、京营八旗翻译科考试内容 | 第14页 |
3、京营八旗翻译科考试地点 | 第14页 |
4、京营八旗翻译科考试考官派驻 | 第14页 |
5、京营八旗翻译科考试录取人数 | 第14-15页 |
(二) 翻译科停科阶段 | 第15页 |
(三) 雍乾嘉时期对翻译科的变革 | 第15-18页 |
1、京营八旗翻译科考试参考人员的变革 | 第15-16页 |
2、京营八旗翻译科考试内容的变革 | 第16页 |
3、京营八旗翻译科录取人数的变革 | 第16页 |
4、京营八旗翻译科考试的管理 | 第16页 |
5、京营八旗翻译科士子的任用 | 第16-17页 |
6、宗室翻译科 | 第17-18页 |
(四) 道光以后的翻译科 | 第18页 |
三、满文官刻图书的发展 | 第18-20页 |
四、余论 | 第20-21页 |
英文摘要 | 第21页 |
注释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3页 |
后记 | 第23-24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4页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第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