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7页 |
| 一、荀、韩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 第7-9页 |
| 1、荀子的人性论 | 第7-8页 |
| 2、韩非的人性论 | 第8-9页 |
| 二、荀子性恶论和韩非自然人性论的对比分析 | 第9-32页 |
| (一) 荀、韩人性论的相似之处 | 第9-14页 |
| 1、相似的哲学基础 | 第9-12页 |
| 2、“性恶之性”与“自然之性”:人性本源认识之同 | 第12-14页 |
| (二) 荀、韩人性理论的差异 | 第14-32页 |
| 1、“性恶之性”与“自然之性”:人性内涵之异 | 第15-20页 |
| 2、“化性起伪”与“人性贵因”:人性是否可变之异 | 第20-23页 |
| 3、“义利兼顾”与“重利弃义”:由不同人性论导致的功利观之别 | 第23-27页 |
| 4、“隆礼重法”与“惟法而治”:由不同人性论引出的治国理论之异 | 第27-32页 |
| 三、荀、韩人性论的现代启示 | 第32-38页 |
| 1、荀、韩的人性论对我们反思人性的启示 | 第32-33页 |
| 2、荀、韩以人性论为基础义利学说的现实启示 | 第33-35页 |
| 3、荀、韩人性论对于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 第35-38页 |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