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低山丘陵区喀斯特洞穴发育特征及其景观价值评价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前言 | 第10-12页 |
| ·国内外喀斯特洞穴研究的现状、进展及应用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2 区域岩溶发育的地质基础及自然地理条件 | 第12-17页 |
| ·地层及主要岩溶层组 | 第12-14页 |
| ·地质构造基础 | 第14-15页 |
| ·地势及地貌 | 第15-16页 |
| ·气候 | 第16页 |
| ·水文状况 | 第16-17页 |
| 3. 区域典型溶洞调查 | 第17-27页 |
| ·蟠龙洞 | 第18-19页 |
| ·西龙洞 | 第19-20页 |
| ·张夏莲台山小娄峪溶洞群 | 第20-22页 |
| ·子房洞 | 第22-23页 |
| ·牛魔洞 | 第23页 |
| ·乾坤洞 | 第23-24页 |
| ·虎门空心山洞 | 第24页 |
| ·观音洞 | 第24页 |
| ·羊洞 | 第24-25页 |
| ·白云洞 | 第25-26页 |
| ·黄花洞 | 第26页 |
| ·浆水泉溶洞群 | 第26页 |
| ·腊山低位溶洞 | 第26-27页 |
| 4 洞穴发育的基本特征 | 第27-43页 |
| ·洞穴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 ·地域分布不均匀,呈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 | 第27页 |
| ·对地层的选择性 | 第27页 |
| ·出露高度及成层性 | 第27-28页 |
| ·洞穴大形态特征 | 第28-33页 |
| ·本区溶洞的规模 | 第28-29页 |
| ·洞穴通道类型及展布特征 | 第29-30页 |
| ·洞内通道断面形态特征 | 第30-32页 |
| ·洞穴大形态主要类型及特征 | 第32-33页 |
| ·洞穴小形态 | 第33-39页 |
| ·指向流痕类 | 第33-36页 |
| ·窝穴类 | 第36-37页 |
| ·沟槽类 | 第37页 |
| ·井管类 | 第37-38页 |
| ·洞壁突出物类 | 第38页 |
| ·洞穴小形态的地学意义 | 第38-39页 |
| ·洞穴沉积物特征 | 第39-43页 |
| ·洞穴碎屑沉积物特征 | 第39-41页 |
| ·洞穴化学沉积物类型及特征 | 第41-43页 |
| ·生物堆积 | 第43页 |
| 5 影响溶洞发育特征的因素及溶洞成因类型 | 第43-47页 |
| ·影响溶洞发育特征的因素 | 第43-46页 |
| ·地层、岩性的控制作用 | 第43页 |
| ·构造因素的控制作用 | 第43-44页 |
| ·洞穴发育的气候条件 | 第44-45页 |
| ·洞穴出露的地貌部位 | 第45-46页 |
| ·洞穴成因类型分析 | 第46-47页 |
| ·渗流洞穴 | 第46页 |
| ·次生渗流带洞穴 | 第46-47页 |
| ·浅潜流带洞穴 | 第47页 |
| ·非溶蚀成因洞 | 第47页 |
| 6 洞穴发育演化 | 第47-49页 |
| ·溶洞的成层性揭示的地学意义 | 第47-49页 |
| ·洞穴的发育演化过程 | 第49页 |
| 7 景观价值评价及溶洞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 第49-62页 |
| ·洞穴的景观质量评价 | 第49-57页 |
| ·洞穴景观价值评价程序 | 第50页 |
| ·景观价值评价指标、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50-53页 |
| ·价值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53页 |
| ·各因子评分标准的确定 | 第53页 |
| ·模型的建立及典型洞穴得分 | 第53-55页 |
| ·评价结果 | 第55-57页 |
| ·各类洞穴的利用方式 | 第57-59页 |
| ·洞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 ·洞穴景观的开发和保护建议 | 第61-62页 |
| 8 结语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