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 第11-14页 |
二 经济法可诉性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一) 经济法可诉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页 |
(二) 经济法可诉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三 国外经济法可诉性的考察 | 第16-18页 |
(一) 从竞争法的视角来看国外经济法的可诉性 | 第16页 |
(二) 从宏观调控法的视角来看国外经济法的可诉性 | 第16-18页 |
四 我国经济法可诉性的现状及其缺陷 | 第18-22页 |
(一) 经济法权利缺乏充分的司法保障 | 第18-19页 |
(二) 经济法违法行为司法审查的局限 | 第19页 |
(三) 对经济法违法行为的惩处缺乏司法审判机关的充分介入 | 第19-20页 |
(四) 经济法程序机制的缺失 | 第20-22页 |
五 我国经济法可诉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一) 经济法法律责任的虚化 | 第22-23页 |
(二) 经济法实体规范存在缺陷 | 第23-24页 |
(三) 经济法诉权理论研究的滞后 | 第24-25页 |
(四) 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缺失和宏观调控行为自身的性质也是造成经济法可诉性不强的重要因素 | 第25-26页 |
(五) 经济法在调整方法上的特殊性影响了经济法的可诉性 | 第26-28页 |
六 几种经济法可诉性实现模式及其评价 | 第28-32页 |
(一) 综合经济诉讼说 | 第28页 |
(二) 独立经济诉讼说 | 第28-29页 |
(三) “大民事”诉讼说 | 第29-31页 |
(四) 经济公益诉讼说 | 第31-32页 |
七 经济法可诉性模式的实现路径 | 第32-38页 |
(一) 构建经济法可诉性实现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第32页 |
(二) 经济法可诉性模式的实现路径——经济公益诉讼 | 第32-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