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两级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学虚拟样机设计
| 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概述 | 第10-14页 |
| ·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 | 第14-16页 |
| ·研究意义及目标 | 第16-18页 |
| 第2章 动力学虚拟样机VPM简介 | 第18-25页 |
| ·VPM主要功能和特点 | 第18页 |
| ·VPM平台使用 | 第18-21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 ·仿真模型管理 | 第20页 |
| ·仿真运行和调试 | 第20-21页 |
| ·用户模块的编写 | 第21-23页 |
| ·用户函数定义 | 第21-22页 |
| ·消息响应 | 第22-23页 |
| ·回调函数 | 第23页 |
| ·可靠性对比验证 | 第23-25页 |
| ·STK软件简介(试用版) | 第24页 |
| ·Simulink简介 | 第24-25页 |
| 第3章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数学模型 | 第25-68页 |
| ·坐标定义变换 | 第25-28页 |
| ·常用坐标系定义 | 第25-26页 |
| ·常用欧拉角定义 | 第26-27页 |
| ·坐标系转换 | 第27-28页 |
| ·环境系统 | 第28-30页 |
| ·大气模型 | 第28-29页 |
| ·地球模型 | 第29页 |
| ·其它模型 | 第29-30页 |
| ·力与力矩系统 | 第30-40页 |
| ·动力系统 | 第30-37页 |
| ·气动力与力矩 | 第37-38页 |
| ·地球引力 | 第38-40页 |
| ·其它力 | 第40页 |
| ·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型 | 第40-44页 |
| ·质心动力学方程 | 第40-43页 |
| ·质心运动学方程 | 第43页 |
| ·姿态动力学方程 | 第43-44页 |
| ·姿态运动学方程 | 第44页 |
| ·上升段数学模型分析 | 第44-49页 |
| ·质量、质心与转动惯最特性 | 第44-46页 |
| ·其他参数计算 | 第46-47页 |
| ·上升段GNC | 第47-49页 |
| ·分离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第49-57页 |
| ·力与力矩分析 | 第50-54页 |
| ·分离数学模型 | 第54页 |
| ·分离初始条件 | 第54-55页 |
| ·二体相对运动 | 第55-56页 |
| ·安全距离 | 第56-57页 |
| ·分离系统GNC | 第57页 |
| ·再入段数学模型分析 | 第57-61页 |
| ·再入段运动方程 | 第57-58页 |
| ·再入走廊 | 第58-59页 |
| ·阻力参考型设计 | 第59-60页 |
| ·再入段GNC | 第60-61页 |
| ·着陆段数学模型分析 | 第61-64页 |
| ·轨迹设计 | 第61-63页 |
| ·着陆段GNC | 第63-64页 |
| ·助推器返回段数学模型分析 | 第64-68页 |
| ·助推器返回分段 | 第65页 |
| ·助推器返回段GNC | 第65-68页 |
| 第4章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学虚拟样机设计 | 第68-81页 |
|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虚拟样机特点 | 第68-69页 |
| ·虚拟样机系统的实现 | 第69-81页 |
| ·上升段样机模型 | 第72-76页 |
| ·级间分离子系统 | 第76-77页 |
| ·再入段样机模型 | 第77-78页 |
| ·助推器返回段样机模型 | 第78-79页 |
| ·着陆段段样机模型 | 第79-81页 |
| 第5章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虚拟样机仿真与分析 | 第81-96页 |
| ·仿真初始条件 | 第81-82页 |
| ·样机运行结果 | 第82-91页 |
| ·上升段数据 | 第82-86页 |
| ·分离过程数据 | 第86-88页 |
| ·再入段数据 | 第88-90页 |
| ·着陆段数据 | 第90页 |
| ·助推器返回段数据 | 第90-91页 |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91-96页 |
| ·Simulink分析验证 | 第91-93页 |
| ·STK仿真分析验证 | 第93-94页 |
| ·VPM运行结果分析 | 第94-96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96-97页 |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 附录 | 第102-104页 |
| 西北工业大学业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104页 |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