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缩写词表 | 第9-10页 |
| 文献回顾 | 第10-23页 |
| 1 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流行病学 | 第10页 |
| ·致病机理及临床症状 | 第10-11页 |
| ·梅毒螺旋体生物学特性和结构 | 第11-13页 |
| ·梅毒的检测 | 第13-15页 |
| 2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第15-23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的宿主菌株 | 第15-16页 |
| ·表达载体 | 第16-17页 |
| ·外源蛋白在毕赤酵母中高效稳定表达原理 | 第17-23页 |
| ·外源蛋白表达的强启动子 | 第17-19页 |
| ·重组质粒与宿主基因组的整合 | 第19-20页 |
| ·目的基因的多拷贝整合 | 第20-23页 |
| 实验内容 | 第23-41页 |
| 一、梅毒螺旋体抗原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和纯化 | 第23-36页 |
| 1 材料 | 第23-24页 |
| ·载体和菌株 | 第23页 |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28页 |
| ·PCR引物的设计 | 第24-25页 |
| ·47kDa、17kDa、15kDa 3个成熟蛋白基因(不包含N端信号肽序列)的扩增 | 第25页 |
| ·表达载体BTP47、BTP17、BTP15和KTP47、KTP17、KTP15的构建及鉴定 | 第25-26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 | 第26页 |
| ·重组质粒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15 | 第26-27页 |
| ·GS11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页 |
| ·电转化并筛选重组菌株 | 第26-27页 |
| ·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诱导表达 | 第27页 |
| ·BTP47-GS115、BTP17-GS115和BTP15-GS115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 | 第27页 |
| ·KTP47-GS115、KTP17-GS115和KTP15-GS115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 | 第27-28页 |
| ·BTP47-GS115、BTP17-GS115和BTP15-GS115大量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 | 第28页 |
| ·纯化蛋白的浓度测定和抗原性鉴定 | 第28页 |
| 3 结果 | 第28-33页 |
| ·47kDa、17kDa和15kDa抗原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28-29页 |
| ·重组表达载体BTP47、BTP17、BTP15和KTP47、KTP17、KTP15的构建及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 ·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 | 第30-32页 |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2-33页 |
| ·纯化蛋白的浓度测定和抗原性鉴定 | 第33页 |
| 4 讨论 | 第33-36页 |
| 二、梅毒螺旋体47kDa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41页 |
| 1 材料 | 第36页 |
| ·抗原 | 第36页 |
|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 ·主要器材和设备 | 第36页 |
| 2 方法 | 第36-38页 |
| ·检测系统的建立 | 第36-37页 |
| ·检测抗原纯化 | 第36-37页 |
| ·确定抗原最佳包被量 | 第37页 |
| ·小鼠免疫 | 第37页 |
|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37页 |
| ·细胞融合 | 第37-38页 |
|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和克隆化 | 第38页 |
| ·小鼠腹水制备及效价测定 | 第38页 |
|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鉴定 | 第38页 |
| 3 结果 | 第38-40页 |
| ·检测抗原用(NH_4)_2SO_4初步纯化结果 | 第38-39页 |
| ·抗原最佳包被量ELISA检测系统 | 第39页 |
| ·抗47kDa抗原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 第39-40页 |
| 4 讨论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