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关于违约补救的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独创性声明第1页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2-3页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章 违约归责原则简论第11-29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前揭第11-12页
  一、概念界定第11-12页
  二、前揭第12页
 第二节 大陆法系之违约归责原则第12-18页
  一、权威论断-过错责任原则第12-15页
   (一) 韩世远教授的论断第12-13页
   (二) 王利明教授的论断第13-14页
   (三) 李永军教授的论断第14-15页
  二、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考察与批判第15-18页
   (一) 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考察第15-17页
   (二) 对过错责任原则的批判第17-18页
 第三节 英美法系之违约归责原则第18-23页
  一、大家观点--严格责任原则第18-20页
   (一) 韩世远教授的观点第18-19页
   (二) 王利明教授的观点第19-20页
  二、对严格责任原则说的质疑与超越第20-23页
   (一) 质疑严格责任原则说第20-22页
   (二) 超越严格责任原则说第22-23页
 第四节 我国《合同法》之违约归责原则第23-29页
  一、众说纷纭第23-25页
   (一) 双重归责原则说第24页
   (二) 单一归责原则说第24-25页
  二、学说检讨与归责原则的重构第25-29页
   (一) 对国内现行学说的检讨第25-26页
   (二) 《合同法》归责原则的重构第26-29页
第二章 违约救济方式比较研究第29-37页
 第一节 违约救济方式的比较分析第29-33页
  一、违约救济方式的比较第29-31页
   (一) 大陆法系之实际履行优先第29-30页
   (二) 英美法系之损害赔偿优先第30-31页
  二、适用差异的原因分析第31-33页
 第二节 两大法系在违约救济方式适用选择上的发展第33-34页
 第三节 对我国《合同法》违约救济方式适用选择的评析第34-37页
第三章 实际履行制度初探—效率违约理论的视角第37-48页
 第一节 实际履行概述第37-38页
 第二节 实际履行的经济分析—效率违约理论第38-43页
  一、效率违约之概念明晰第38-40页
  二、效率违约之利益衡平第40-41页
  三、效率违约之释疑解惑第41-43页
 第三节 我国《合同法》中的实际履行第43-48页
  一、对立法规定的分析及评价第43-45页
  二、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第45-48页
第四章 违约损害赔偿浅析第48-76页
 第一节 损害简介第48-51页
  一、损害的概念第48-49页
  二、损害的分类第49-51页
   (一) 财产损害与非财产损害第49页
   (二) 所受损害与所失利益第49-50页
   (三) 期待利益、信赖利益与返还利益第50页
   (四) 履行利益、信赖利益和维持利益第50-51页
 第二节 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第51-66页
  一、法定赔偿与约定赔偿第51-53页
   (一) 法定赔偿-完全赔偿原则第51-52页
   (二) 约定损害赔偿第52-53页
  二、完全赔偿原则的限定第53-65页
   (一) 减轻损失规则第53-57页
   (二) 可预见性规则第57-61页
   (三) 损害的合理确定性规则第61-65页
  三、损害赔偿的一般计算方法第65-66页
 第三节 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第66-76页
  一、比较法考察第67-69页
   (一) 英美法系国家第67-68页
   (二) 大陆法系国家第68-69页
   (三) 国际性立法文件第69页
  二、精神损害之违约救济的法理分析第69-73页
   (一) 学理观点述评第69-70页
   (二) 合同法基础理论分析第70-72页
   (三) 责任竞合论评析第72-73页
  三、对我国《合同法》相关条款的解读第73-75页
  四、小结兼及建议第75-76页
结语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院数据容灾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Ford-8D在企业生产物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