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购房决策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以杭州市高学历青年群体为例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动机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动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 2 文献研究 | 第17-37页 |
| ·住宅选择理论的评述 | 第17-23页 |
|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中心理论评述 | 第17-19页 |
| ·竞租理论和特征价格理论评述 | 第19-21页 |
|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评述 | 第21-22页 |
| ·行为学派的住房选择理论评述 | 第22-23页 |
| ·消费者行为学理论评述 | 第23-24页 |
| ·购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评述 | 第24-30页 |
| ·宏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评述 | 第25页 |
| ·住宅特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评述 | 第25-27页 |
| ·供给方因素实证研究的评述 | 第27-28页 |
| ·消费者购房能力因素实证研究的评述 | 第28-29页 |
| ·消费者个体特征因素实证研究的评述 | 第29-30页 |
| ·基于决策模式的实证研究评述 | 第30页 |
| ·住宅区位选择的文献评述 | 第30-37页 |
| ·离散选择与Logit模型 | 第30-33页 |
| ·住宅区位选择文献评述 | 第33-37页 |
| 3 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 | 第37-45页 |
| ·本研究的购房影响因素分类 | 第37页 |
| ·研究架构 | 第37-41页 |
| ·消费者购房影响因素的构成 | 第37-38页 |
| ·影响因素间差异的研究架构 | 第38-39页 |
| ·影响因素在消费者个体特征维度上差异的研究架构 | 第39-40页 |
| ·购房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架构 | 第40-41页 |
| ·研究假设 | 第41-45页 |
| ·研究假设1 | 第42页 |
| ·研究假设2 | 第42-43页 |
| ·研究假设3 | 第43-45页 |
|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45-51页 |
| ·问卷设计 | 第45页 |
|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 第45-46页 |
| ·数据收集 | 第46页 |
| ·数据描述性分析 | 第46-51页 |
| 5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51-59页 |
| ·因子分析的总体说明 | 第51-52页 |
| ·荷载矩阵与因子命名 | 第52-54页 |
| ·信度检验 | 第54-55页 |
| ·研究假设的细化 | 第55-59页 |
| 6 影响因素关系的假设检验 | 第59-73页 |
| ·影响因子之间差异性检验 | 第59-63页 |
| ·影响因子配对样本t检验 | 第59-60页 |
| ·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 ·影响因子在消费者个体特征维度上差异性检验 | 第63-73页 |
| ·性别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 第64-65页 |
| ·婚姻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 第65-66页 |
| ·教育程度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 第66-67页 |
| ·居住现状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 第67-68页 |
| ·购房经验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 第68-69页 |
| ·家庭年收入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 第69-71页 |
| ·年龄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 第71-73页 |
| 7 购房决策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73-81页 |
| ·变量选择与量化 | 第73-76页 |
| ·模型计量分析 | 第76-78页 |
| ·模型结论 | 第78-81页 |
| 8 分析结果与营销建议 | 第81-87页 |
| ·研究结论归纳 | 第81-83页 |
| ·影响因子之间差异性检验小结 | 第81页 |
| ·影响因子在消费者个体特征维度上差异性检验小结 | 第81-83页 |
| ·区位选择分析的小结 | 第83页 |
| ·市场营销建议 | 第83-87页 |
| ·建议1 | 第83-84页 |
| ·建议2 | 第84页 |
| ·建议3 | 第84页 |
| ·建议4 | 第84页 |
| ·建议5 | 第84-85页 |
| ·建议6 | 第85页 |
| ·建议7 | 第85-87页 |
| 9 本文小结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87-91页 |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87-89页 |
| ·研究结论一 | 第87页 |
| ·研究结论二 | 第87-89页 |
| ·研究结论三 | 第89页 |
|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 附录 | 第98-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