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区某极低放废物处置场Ⅰ号场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1 引言 | 第1-1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 ·溶质运移理论的发展 | 第10-12页 |
| ·溶质运移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溶质运移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溶质运移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溶质运移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14-16页 |
| ·统计方法和确定性方法 | 第14-15页 |
| ·穿透曲线法 | 第15页 |
| ·边界层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 第18-28页 |
|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 ·褶曲 | 第21-22页 |
| ·断层 | 第22页 |
|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22-28页 |
| ·岩溶裂隙水 | 第23-24页 |
| ·基岩裂隙水 | 第24-25页 |
| ·孔隙水 | 第25-28页 |
| 3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39页 |
| ·I号场址区地形地貌及洪积物特征 | 第28-29页 |
|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 第29-31页 |
| ·基岩裂隙水 | 第29-30页 |
|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水 | 第30-31页 |
| ·坡积层中的地下水 | 第30页 |
| ·Q_4冲洪积层中的孔隙水 | 第30页 |
| ·洪积扇中的孔隙水 | 第30-31页 |
| ·白果沟洪积扇水文地质特征 | 第31-33页 |
| ·洪积扇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31-32页 |
| ·白果沟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 | 第31页 |
| ·白果沟洪积扇地下水的排泄 | 第31-32页 |
| ·白果沟洪积扇地下水的水力坡度 | 第32页 |
| ·含水层特征 | 第32-33页 |
| ·场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3-35页 |
| ·场区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5-39页 |
| 4 工程分析 | 第39-44页 |
| ·处置场概况 | 第39页 |
| ·污染源分析 | 第39-40页 |
| ·核素迁移机制分析 | 第40-44页 |
| ·对流与弥散 | 第41-42页 |
| ·阻滞因子 | 第42页 |
| ·放射性衰变 | 第42-44页 |
| 5 环境容量方法研究 | 第44-56页 |
| ·室内外模拟实验 | 第44-53页 |
| ·实验装置 | 第44-47页 |
| ·室外二维渗流槽(15×2m~2)实验装置 | 第44-46页 |
| ·室内二维渗流槽(150×30cm~2)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 ·实验方案 | 第47-49页 |
| ·示踪剂选择 | 第47页 |
| ·实验方案 | 第47-48页 |
| ·参数取值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 ·混合宽度概念的提出 | 第51-53页 |
| ·影响混合宽度的因素 | 第51-52页 |
| ·混合宽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52-53页 |
| ·环境容量分析 | 第53-54页 |
| ·核素影响范围研究 | 第54-56页 |
| 6 核素在地下水中迁移数值模拟 | 第56-74页 |
| ·研究区水文地质结构 | 第56-57页 |
| ·模型建立 | 第57-61页 |
| ·基本数学模型 | 第57-59页 |
| ·渗流计算的基本数学模型 | 第57-58页 |
| ·溶质运移计算的基本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 ·模拟范围及地质结构 | 第59页 |
| ·模型空间离散与时间离散 | 第59-61页 |
| ·边界条件的概化 | 第61页 |
| ·水文地质参数的选取 | 第61-66页 |
| ·渗透系数 | 第61-62页 |
| ·弥散系数 | 第62-64页 |
| ·分配系数 | 第64-66页 |
| ·模型校验 | 第66-67页 |
| ·模型预测方案制定及数值模拟 | 第67-74页 |
| 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第74-76页 |
| ·环境容量方法研究结果 | 第74页 |
| ·数值模拟方法评价结果 | 第74-75页 |
|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