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 1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和利用 | 第11-16页 |
|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1-13页 |
| ·生殖生长优势 | 第11-12页 |
| ·营养生长优势 | 第12-13页 |
| ·抗逆性优势 | 第13页 |
|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利用概况 | 第13-14页 |
|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 | 第14-16页 |
| ·人工去雄授粉制种 | 第14-15页 |
| ·利用棉花核雄性不育系制种 | 第15-16页 |
| ·杂种优势利用的其他途径 | 第16页 |
| 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研究和利用 | 第16-20页 |
| ·哈克尼西棉细胞质不育系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利用棉花CMS三系的问题和展望 | 第18-20页 |
| ·三系杂交棉制种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三系杂交棉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3 环境温度与棉花生长发育的关系 | 第20-25页 |
| ·环境温度对棉花花粉和柱头生活力的影响 | 第21页 |
| ·环境温度对结铃的影响 | 第21-23页 |
| ·环境温度与CMS三系杂交棉育性间的关系 | 第23-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 第二章 温度与三系杂交棉育性的关系 | 第31-4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 ·材料 | 第31-32页 |
| ·试剂配制 | 第32页 |
| ·仪器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4页 |
| ·实验材料的种植 | 第32-33页 |
| ·温度的统计 | 第33页 |
| ·田间气温 | 第33页 |
| ·温室内温度的设计 | 第33页 |
| ·杂种 F_1育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 ·可育花粉率的观察 | 第33-34页 |
| ·自交结铃率的统计 | 第34页 |
| ·不孕籽率的统计 | 第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 ·转GST基因对“浙大强恢”恢复力提高的效应 | 第34-38页 |
| ·三系杂交棉F_1可育花粉率 | 第34-36页 |
| ·三系杂交棉 F_1自交结铃率 | 第36-37页 |
| ·三系杂交棉 F_1自交铃的不孕籽率 | 第37-38页 |
| ·温度与三系杂交棉 F_1育性的关系 | 第38-44页 |
| ·温室恒温条件下 F_1的育性及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 | 第38-41页 |
| ·不同恒温处理下F_1育性的变化及育性良好的适宜温度 | 第38-40页 |
| ·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 | 第40-41页 |
| ·气温对育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 ·气温与可育花粉率的关系 | 第42-43页 |
| ·气温与 F_1自交结铃率的关系 | 第43-44页 |
| ·气温与 F_1自交铃不孕籽率的关系 | 第44页 |
| 3. 讨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不同育性的三系杂交棉杂种优势表现 | 第47-5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方法 | 第48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8-52页 |
| ·不同育性组合农艺性状的表现 | 第48-50页 |
| ·不同育性组合产量性状的表现 | 第50-51页 |
| ·不同育性组合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51-52页 |
| 3 讨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提高棉花“三系法”制种的产量 | 第55-6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 ·材料 | 第55页 |
| ·方法 | 第55-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 ·不育系和恢复系不同的种植方式 | 第58-60页 |
| ·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种植比例 | 第58-59页 |
| ·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播种方式 | 第59-60页 |
| ·授粉方式 | 第60-65页 |
| ·昆虫传粉 | 第60-62页 |
| ·棉花花器组织可溶性糖含量 | 第60-61页 |
| ·不育系花器糖含量与蜜蜂造访数量关系 | 第61-62页 |
| ·人工辅助授粉 | 第62-65页 |
| ·不育系柱头生活力的表现 | 第62-63页 |
| ·恢复系与保持系花粉 | 第63-65页 |
| 3. 讨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