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0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1-1 微生物农药的兴起和发展 | 第11-12页 |
§2 微生物除草剂的除草机理 | 第12-15页 |
2-1 定义 | 第12页 |
2-2 基本途径 | 第12-13页 |
2-2-1 传统式途径(经典途径) | 第12-13页 |
2-2-2 助增式途径 | 第13页 |
2-2-3 微生物除草剂途径 | 第13页 |
2-3 微生物除草剂的要求 | 第13-14页 |
2-3-1 高效性 | 第13页 |
2-3-2 专一性 | 第13页 |
2-3-3 便于工业化生产 | 第13-14页 |
2-4 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病原真菌致病原理 | 第14-15页 |
2-4-1 侵染 | 第14页 |
2-4-2 毒素 | 第14-15页 |
§3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3-1 菌株或孢子作为除草剂 | 第15-17页 |
3-1-1 生物类型 | 第15页 |
3-1-2 商品化的微生物除草剂 | 第15-16页 |
3-1-3 正在研究开发的项目 | 第16-17页 |
3-2 微生物代谢产物作为除草剂 | 第17页 |
3-3 微生物除草剂商品化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3-4 微生物除草剂发展前景展望 | 第17-18页 |
§4 用微生物制剂防除马唐的研究 | 第18页 |
§5 本项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细菌除草剂筛选的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1 引言 | 第20页 |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0-21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1 培养基 | 第21页 |
2-2-2 试剂 | 第21页 |
2-2-3 模式草种子 | 第21页 |
2-2-4 模式作物种子 | 第21页 |
2-2-5 牧畜草或草坪草种子 | 第21页 |
§3 实验操作方法 | 第21-26页 |
3-1 菌种筛选 | 第21-23页 |
3-1-1 病草及土样采集 | 第21-22页 |
3-1-2 菌体分离 | 第22页 |
3-1-3 普筛 | 第22页 |
3-1-4 初筛 | 第22页 |
3-1-5 皿栽复筛 | 第22页 |
3-1-6 除草活性评估 | 第22页 |
3-1-7 毒素生物测定 | 第22-23页 |
3-2 培养条件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1 毒素的制备方法 | 第23页 |
3-2-2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23页 |
3-2-3 不同培养基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23页 |
3-2-4 培养基的初始pH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23页 |
3-2-5 培养温度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23页 |
3-2-6 不同通气量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23页 |
3-2-7 不同培养时间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23页 |
3-2-8 不同接种量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23页 |
3-2-9 毒素静止时间对毒素活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 菌种鉴定 | 第24-26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3-3-2 实验操作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细菌除草剂的筛选 | 第26-36页 |
§1 筛选结果 | 第26-35页 |
1-1 平板分离和普筛抑菌实验 | 第26-27页 |
1-2 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模型初筛 | 第27页 |
1-3 筛选到的能产植物毒素的根际微生物对杂草的抑制作用 | 第27-30页 |
1-4 除草活性评估结果 | 第30-33页 |
1-4-1 模式杂草生长抑制试验 | 第30-32页 |
1-4-2 模式作物生长抑制实验结果 | 第32页 |
1-4-3 牧畜草及草坪草生长抑制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1-5 毒素生物测定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1-5-1 滤液颜色分析 | 第33-34页 |
1-5-2 离体原液浸渍法 | 第34页 |
1-5-3 萌发及种子根伸长的测定结果 | 第34页 |
1-5-4 地上部鲜重抑制的生物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2 实验总结与分析 | 第35-36页 |
2-1 生物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2-2 强产毒菌株的选择 | 第35页 |
2-3 马唐致病菌产生毒素研究的讨论 | 第35页 |
2-4 马唐致病菌细菌除草剂的作用和开发前景 | 第35-36页 |
第四章 S_4菌培养条件对除草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36-44页 |
§1 培养条件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1-1 生长曲线 | 第36页 |
1-2 不同培养基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1-3 培养基的不同初始pH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7-39页 |
1-4 不同培养温度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1-5 不同通气量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40页 |
1-6 不同培养时间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1-7 不同接种量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41-42页 |
1-8 菌液保存时间对除草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2 实验总结与分析 | 第42-44页 |
2-1 确立S_4菌株毒素产生的最优条件 | 第42页 |
2-2 S_4菌株毒素产生条件与培养条件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2-3 菌株毒素产生条件与培养条件的差异 | 第43页 |
2-4 S_4菌株主要作用部位 | 第43页 |
2-5 货架期 | 第43-44页 |
第五章 S_4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第44-48页 |
§1 鉴定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1-1 菌落形态特征 | 第44页 |
1-2 菌株生理特征 | 第44-45页 |
1-2-1 生长温度及耐热性 | 第44-45页 |
1-2-2 氧的需求 | 第45页 |
1-2-3 碳源利用 | 第45页 |
1-2-4 氮源利用 | 第45页 |
1-2-5 需盐性与耐盐性结果 | 第45页 |
1-3 主要生化特征 | 第45-47页 |
1-3-1 接触酶 | 第45页 |
1-3-2 M.R.测定 | 第45-46页 |
1-3-3 V-P测定 | 第46-47页 |
§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分析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