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5-6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1 文化特质 | 第6-7页 |
1.2.2 以人为本 | 第7页 |
1.2.3 开放空间 | 第7页 |
1.2.4 园林景观 | 第7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7-8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7-8页 |
1.3.2 研究的框架 | 第8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方式 | 第8-9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8页 |
1.4.2 研究的方式 | 第8-9页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6 小结 | 第9-10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5页 |
2.1 关于校前区规划的研究 | 第10页 |
2.2 关于校园规划的研究 | 第10-11页 |
2.2.1 理查德·P·道贝尔的“整体动态”的校园规划思想 | 第10页 |
2.2.2 查尔斯·摩尔的“场所关系”的校园规划思想 | 第10-11页 |
2.2.3 祯文彦的“不确定空间”的校园规划思想 | 第11页 |
2.2.4 国内关于校园规划的研究 | 第11页 |
2.3 关于中介空间的研究 | 第11-13页 |
2.3.1 黑川纪章的“灰空间”与“共存哲学”的理论 | 第11-12页 |
2.3.2 阿尔多·凡·艾克有关“中介空间”的理论 | 第12页 |
2.3.3 《建筑之中介空间》 | 第12-13页 |
2.4 关于外部空间的研究 | 第13-14页 |
2.4.1 芦原义信的“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理论 | 第13页 |
2.4.2 诺伯格·舒尔茨的“存在空间”理论 | 第13-14页 |
2.4.3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人—环境”空间理论 | 第14页 |
2.5 小结 | 第14-15页 |
3 对校前区的理解 | 第15-22页 |
3.1 校前区的概念 | 第15-16页 |
3.1.1 校前区的组成 | 第15-16页 |
3.1.2 校前区的空间范围 | 第16页 |
3.2 校前区的功能 | 第16-17页 |
3.2.1 文化功能 | 第16页 |
3.2.2 使用功能 | 第16-17页 |
3.3 校前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3.3.1 社会因素 | 第17-18页 |
3.3.2 人文因素 | 第18-19页 |
3.3.3 地域环境 | 第19页 |
3.4 校前区发展的趋势及问题 | 第19-21页 |
3.4.1 标志性与“新八股” | 第19页 |
3.4.2 人性化与“几何化” | 第19-20页 |
3.4.3 巨大开放与资源浪费 | 第20页 |
3.4.4 高度重视与平淡设计 | 第20-21页 |
3.5 小结 | 第21-22页 |
4 校前区的空间解析 | 第22-40页 |
4.1 校前区的空间特征 | 第22-24页 |
4.1.1 整体性特征 | 第22页 |
4.1.2 聚向性特征 | 第22-23页 |
4.1.3 层次性特征 | 第23页 |
4.1.4 连续性特征 | 第23-24页 |
4.2 空间的规模 | 第24-26页 |
4.2.1 适度大型化是必然趋势 | 第24页 |
4.2.2 超常大型化是病态现象 | 第24-26页 |
4.3 空间的形态 | 第26-29页 |
4.3.1 围和型 | 第26-27页 |
4.3.2 开敞型 | 第27-28页 |
4.3.3 集约型 | 第28-29页 |
4.3.4 引道型 | 第29页 |
4.4 空间中的实体要素 | 第29-36页 |
4.4.1 校门 | 第29-33页 |
4.4.2 道路 | 第33-34页 |
4.4.3 铺地 | 第34页 |
4.4.4 树木 | 第34-35页 |
4.4.5 草坪 | 第35页 |
4.4.6 水体 | 第35页 |
4.4.7 界面 | 第35-36页 |
4.5 福建医科大学新校区校前区空间分析 | 第36-39页 |
4.5.1 福建医科大学新校区校前区规划概述 | 第36-37页 |
4.5.2 福建医科大学新校区校前区规划分析 | 第37-39页 |
4.5.3 福建医科大学新校区校前区规划小结 | 第39页 |
4.6 小结 | 第39-40页 |
5 结语 | 第40-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