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1-14页 |
·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文的内容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温州模式”的研究现状与成果 | 第18-33页 |
·关于政府职能和政府角色问题的研究 | 第18-22页 |
·政府经济改革动因的分析 | 第18-19页 |
·“政策默认”是宽松管理的巧妙方式 | 第19-21页 |
·政府从“无为而治”逐渐倾向于积极作为 | 第21-22页 |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 | 第22-25页 |
·温州商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社会条件 | 第23-24页 |
·关于温州商会对企业的作用 | 第24-25页 |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 | 第25-28页 |
·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 第25-26页 |
·企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研究 | 第26-27页 |
·民营企业集群发展趋势的研究 | 第27-28页 |
·对家族制的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家族制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存在的合理性 | 第29-30页 |
·温州民营企业家族制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33-40页 |
·温州模式的涵义 | 第33-36页 |
·“温州模式”提出的依据 | 第33-34页 |
·理论界对“温州模式”的研究 | 第34-36页 |
·对投资含义的界定 | 第36-37页 |
·对经济增长含义的界定 | 第37-38页 |
·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对经济增长关系 | 第38-40页 |
第4章 “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回顾 | 第40-55页 |
·温州地理经济概况 | 第40-41页 |
·温州市地理经济概况 | 第40页 |
·苍南县地理经济概况 | 第40-41页 |
·“温州模式”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 第41-50页 |
·特有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原因 | 第41-45页 |
·“温州模式”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45-50页 |
·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历程 | 第50-55页 |
·7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温州模式”形成阶段 | 第51-52页 |
·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温州模式”逐渐成熟阶段 | 第52-53页 |
·南巡讲话至90 年代中后期:“温州模式”快速增长阶段 | 第53页 |
·90 年代后期至今:调整、创新与转换阶段 | 第53-55页 |
第5章 “温州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对当前问题的思考 | 第55-69页 |
·“温州模式”与其它地区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55-58页 |
·原始积累时期投资来源不同 | 第55-56页 |
·基于投资来源不同而造就的工业化格局各异 | 第56-58页 |
·“温州模式”经济当前存在的问题概述 | 第58-69页 |
·人们感叹"温州模式"的衰落,都在思考为什么? | 第58-60页 |
·大批企业外迁,企业资本大量外流 | 第60-62页 |
·类似"炒房团"现象泛滥,民间资本外溢汹涌 | 第62-65页 |
·家族制企业由优势转为劣势,瓶颈凸现 | 第65-69页 |
第6章 对苍南县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69-88页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 | 第69-79页 |
·对1984 年到2004 年苍南县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9-72页 |
·采用移动平均法处理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2-75页 |
·对投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线性回归 | 第75-79页 |
·国有、集体和个体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 | 第79-86页 |
·三主体投资的多元回归 | 第79-83页 |
·对国有和个体投资增长率的二元回归 | 第83-86页 |
·评估苍南县投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量 | 第86-8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8-91页 |
·本文结论 | 第88-89页 |
·政策建议 | 第89-90页 |
·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录A 暑期调研提纲 | 第98-100页 |
附录B 主要访谈人员和访谈时间 | 第100-101页 |
附录C 温州市企业投资问题调查问卷 | 第101-10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