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 第1-14页 |
| ·联机分析挖掘(OLAM)技术概述 | 第7-9页 |
| ·OLAM 技术的概念 | 第7-8页 |
| ·OLAM 技术发展的动力 | 第8页 |
| ·OLAM 的功能特征 | 第8-9页 |
| ·电信领域数据仓库(DW)及联机分析处理(OLTP)、数据挖掘(DM)的应用 | 第9-11页 |
| ·中国联通维系挽留系统项目 | 第11-13页 |
| ·项目产生的原因和历史 | 第11-12页 |
| ·在整体CRM 体系中的位置 | 第12-1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组织 | 第13-14页 |
| 第2章 维系挽留系统总体框架 | 第14-28页 |
| ·系统概述 | 第14-17页 |
| ·系统目标 | 第14-16页 |
| ·用户角色及服务对象 | 第16-17页 |
| ·系统设计 | 第17-18页 |
| ·总体思路 | 第17页 |
| ·工作重点 | 第17-18页 |
| ·系统总体框架 | 第18-26页 |
| ·软硬件环境 | 第19页 |
| ·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 | 第19-21页 |
| ·操作数据存储 ODS | 第21-23页 |
| ·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 | 第23-25页 |
| ·OLAM 在系统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 ·OLAM 应用面临的问题 | 第26-27页 |
| ·缺乏可有效应用于实践的统一框架模型 | 第26页 |
| ·用户对挖掘过程的参与 | 第26页 |
| ·OLAM 操作的效率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维系挽留系统OLAM 数据建模 | 第28-42页 |
| ·维系挽留系统数据建模总体原则 | 第28-29页 |
| ·概念模型的确立 | 第29-31页 |
| ·建模步骤 | 第29-30页 |
| ·概念模型 | 第30-31页 |
| ·建立系统逻辑模型 | 第31-38页 |
| ·已有的相关工作 | 第31-32页 |
| ·扩展的旋转模型定义 | 第32-34页 |
| ·建模流程 | 第34-36页 |
| ·数据模型 | 第36-38页 |
| ·建立系统物理模型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关键技术分析及实现 | 第42-61页 |
| ·可扩展的模型设计 | 第42-43页 |
| ·对异构数据源的支持 | 第42-43页 |
| ·面向分析/挖掘主题(算法)的数据组织形式 | 第43页 |
| ·与挖掘工具的集成 | 第43页 |
| ·工作数据库(WDB)的设立 | 第43-48页 |
| ·保留中间结果,分步挖掘,提高响应速度 | 第44页 |
| ·实时保留标签,支持系统回溯 | 第44-46页 |
| ·分析/挖掘结果互用 | 第46-48页 |
| ·统一框架下挖掘、分析客户端的开发 | 第48-55页 |
| ·编写 SAS 存储过程 | 第50-51页 |
| ·在J2EE 框架下部署WEB 服务,实现客户端的统一调用 | 第51-55页 |
| ·一个完整的OLAM 操作过程—客户流失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5-60页 |
| ·业务问题定义 | 第55页 |
| ·数据选择 | 第55-57页 |
|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 第57-58页 |
| ·模型选择与预建立 | 第58-59页 |
| ·模型建立与调整 | 第59-60页 |
| ·模型的评估与检验 | 第60页 |
| ·模型解释与应用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 章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 | 第61-63页 |
| ·系统初步应用情况及总结 | 第61-62页 |
| ·系统初步应用情况 | 第61页 |
| ·总结 | 第61-62页 |
| ·不足及进一步工作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
| 声明 | 第65-6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