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

文献综述第1-26页
 1.玉米杂种优势研究的重要性第11-12页
 2.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作物育种的影响第12-15页
  2.1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第12-13页
  2.2 分子标记技术对作物育种的影响第13-15页
 3.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3.1 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的发展第15-16页
  3.2 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第16-17页
  3.3 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第17-18页
 4.QTL定位的研究进展第18-23页
  4.1 QTL定位的意义第18页
  4.2 QTL定位群体第18-19页
  4.3 QTL定位方法第19-21页
  4.4 QTL定位统计模型第21页
  4.5 QTL定位的统计软件和阈值第21页
  4.6 QTL影响作图精度的主要因子第21-22页
  4.7 从QTL到QTG的转变第22-23页
 5.玉米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第23-26页
  5.1 数据库的内容第23-26页
第一章 玉米优异种质杂种优势群及模式分析第26-52页
 1.1 前言第26-27页
 1.2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1.2.1 供试材料第27页
  1.2.2 分子标记分析方法第27页
  1.2.3 统计分析方法第27-28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28-38页
  1.3.1 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变异第28-29页
  1.3.2 优异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第29-32页
  1.3.3 不同杂种优势群间SSR变异热点的分析第32-34页
  1.3.4 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变化趋势第34-36页
  1.3.5 玉米杂交种杂优模式的变化趋势第36-38页
 1.4 讨论第38-52页
  1.4.1 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对育种的指导意义第38-39页
  1.4.2 分子标记的杂合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第39页
  1.4.3 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第39-40页
  1.4.4 我国玉米外来种质和地方种质的利用第40-52页
第二章 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第52-60页
 2.1 前言第5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2.2.1 供试材料第52-53页
  2.2.2 SSR分子标记分析第53页
  2.2.3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3页
  2.2.4 偏分离统计分析第5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2.3.1 分子标记的一般信息第53-54页
  2.3.2 RIL群体基因型组成第54页
  2.3.3 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4-55页
  2.3.4 标记偏分离统计第55-56页
 2.4 讨论第56-60页
  2.4.1 研究群体和图谱的比较与评价第56-57页
  2.4.2 偏分离的普遍性第57-60页
第三章 玉米株高及其相关性状遗传基础的剖析第60-79页
 3.1 前言第60-61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1页
  3.2.1 供试材料第61页
  3.2.2 田间试验方法第61页
  3.2.3 农艺性状田间调查方法第61页
 3.3 数据分析方法第61-62页
  3.3.1 性状表现及遗传力计算第61-62页
  3.3.2 性状主效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第62页
 3.4 结果和分析第62-72页
  3.4.1 亲本和RIL株高及相关性状的表现第62-64页
  3.4.2 株高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方差、基因型效应和环境互作第64-65页
  3.4.3 株高及相关性状的相关性第65-68页
  3.4.4 株高及其相关性状主效QTL定位及其效应分析第68-71页
  3.4.5 株高及其相关性状上位性QTL及效应分析第71-72页
 3.5 讨论第72-79页
  3.5.1 影响玉米株高的多效性QTL第72-73页
  3.5.2 RIL群体与F_(2:3)群体株高主效QTL的比较第73-74页
  3.5.3 玉米RIL株高及相关性状表达遗传组分的解析第74页
  3.5.4 玉米RIL株高及相关性状与环境互作QTL鉴定第74-75页
  3.5.5 株型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75-79页
第四章 玉米产量性状遗传基础的剖析第79-104页
 4.1 前言第79-80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80-81页
  4.2.1 供试材料第80页
  4.2.2 田间试验第80页
  4.2.3 产量性状调查方法第80-81页
  4.2.4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第81页
 4.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81-83页
  4.3.1 性状表现及遗传力计算方法第81页
  4.3.2 QTL定位和效应分析方法第81-8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83-97页
  4.4.1 亲本和RIL群体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表现第83页
  4.4.2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第83-84页
  4.4.3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84-85页
  4.4.4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主效QTL分析第85-96页
  4.4.5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上位性QTL分析第96-97页
 4.5 讨论第97-104页
  4.5.1 RIL群体与其他群体、F_(2:3)群体产量主效QTL的比较第97-98页
  4.5.2 上位性效应和加性效应的重要性第98-99页
  4.5.3 上位性的组合和形式第99页
  4.5.4 玉米RIL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QTL的鉴定第99-100页
  4.5.5 产量性状双亲的互补性与F1杂种优势第100-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4页
附录Ⅰ 常用的实验方法第114-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FRP加固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增韧及耐久性研究
下一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专家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