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 ·国内外山茶耐寒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其它植物耐寒性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叶片形态结构和耐寒性之间的关系 | 第15页 |
| ·低温胁迫后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 | 第15-17页 |
| ·细胞膜和耐寒性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 ·耐寒基因与耐寒性之间的关系 | 第18-19页 |
| 2 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山茶物种耐寒性变异 | 第19页 |
| ·山茶物种耐寒性评价 | 第19-20页 |
| ·重要名优茶花品种耐寒性变异及评估 | 第20页 |
| ·低温驯化对山茶愈伤组织耐寒性的诱导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1页 |
| 1 试材来源 | 第21-25页 |
| ·金华国际山茶物种园山茶物种采集概况 | 第21-24页 |
|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山茶种质资源品种采集概况 | 第24-25页 |
| ·采集方法 | 第25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5-31页 |
| ·山茶叶片耐寒指标测定 | 第25-29页 |
| ·相对电导率测定 | 第25-26页 |
| ·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26页 |
| ·SOD 酶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 ·POD 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测定 | 第28页 |
| ·田间冻害调查 | 第28-29页 |
| ·低温驯化对山茶愈伤组织耐寒性的诱导 | 第29-31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9页 |
| ·测定方法和指标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1-49页 |
| 1 山茶物种耐寒性变异 | 第31-39页 |
| ·山茶物种相对电导率变异分析 | 第31-34页 |
| ·山茶物种丙二醛含量变异 | 第34-36页 |
| ·山茶物种叶片SOD 和POD 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变异 | 第36-38页 |
| ·田间冻害变异分析 | 第38-39页 |
| 2 山茶物种耐寒性评估 | 第39-43页 |
| ·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 ·耐寒性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 ·地理分布和耐寒性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 ·山茶物种耐寒等级划分 | 第40-43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 ·山茶物种耐寒性聚类分析 | 第41-43页 |
| 3 名优茶花品种耐寒性变异 | 第43-45页 |
| ·名优茶花品种相对电导率 | 第43-44页 |
| ·名优茶花品种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 4 低温驯化对山茶愈伤组织耐寒性诱导 | 第45-49页 |
| ·低温驯化对愈伤组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低温驯化对愈伤组织中丙二醛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低温驯化对愈伤组织中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7页 |
| ·低温驯化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 1 山茶物种相对电导率 | 第49页 |
| 2 山茶物种叶片中丙二醛含量 | 第49-50页 |
| 3 不同月份山茶物种叶片中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变异 | 第50页 |
| 4 山茶物种耐寒性划分 | 第50-51页 |
| 5 茶花品种耐寒性变异 | 第51页 |
| 6 低温驯化对山茶愈伤组织耐寒性诱导 | 第51-52页 |
| 7 低温驯化对山茶愈伤组织细胞活力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建议与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