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变迁与调适--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1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8-19页
 第二节 研究条件和方法第19-20页
  一 研究条件第19页
  二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三节 相关研究回顾第20-27页
  一 有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的理论第20-22页
  二 关于内蒙古农牧区社会变迁的研究第22-24页
  三 鄂温克族的相关研究第24-27页
 第四节 调查区域的选择第27-31页
  一 自然和生态环境第27-28页
  二 历史沿革第28-29页
  三 民族构成第29-31页
第二章 历史追述第31-42页
 第一节 鄂温克族的分布第31-33页
 第二节 鄂温克族的起源与迁徙第33-39页
  一 起源第33-35页
  二 民族迁徙第35-37页
  三 嫩江流域的鄂温克族第37-39页
 第三节 “移民实边”的历史意义第39-42页
  一 开辟边防线第39-40页
  二 发展畜牧业经济第40-41页
  三 商品经济的萌芽第41页
  四 教育的兴起第41-42页
第三章 人口与变迁第42-65页
 第一节 鄂温克族人口的锐减第43-47页
  一 连年征战第43-45页
  二 自然灾害第45页
  三 日本帝国主义的迫害第45-46页
  四 疾病的影响第46-47页
  五 文化习俗的影响第47页
 第二节 鄂温克族人口的回升第47-55页
  一 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医疗条件的改善第47-50页
  二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与互动第50-53页
  三 鄂温克族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变化第53-55页
 第三节 医疗模式的变迁——以结核病为例第55-61页
  一 疾病的流行状况第55-57页
  二 流行因素分析第57-59页
  三 疾病与社会的互动第59-61页
 第四节 酗酒背后的文化失调第61-65页
  一 酒害及其原因分析第62-63页
  二 身态和心态的和谐发展第63-65页
第四章 社会体制变革与生产方式的变迁第65-76页
 第一节 鄂温克人的牧业生活第66-67页
 第二节 传统社会结构与“尼莫尔”的变迁第67-71页
  一 传统社会结构第67-69页
  二 “尼莫尔”的变迁第69-71页
 第三节 牧业体制的变革第71-73页
 第四节 雇工阶层的变迁第73-76页
  一 雇工阶层的出现第73-75页
  二 雇工阶层的变迁第75-76页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之间:生态、扶贫与商品经济第76-101页
 第一节 农牧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第76-81页
  一 农业的发展第76-79页
  二 农牧结合——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道路第79-81页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草原生态环境第81-87页
  一 生态环境的现状第81-83页
  二 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分析第83-87页
 第三节 扶贫模式的新尝试第87-92页
  一 贫困的境地第87-89页
  二 扶贫模式的新尝试第89-92页
 第四节 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调适第92-101页
  一 早期商品交换与经济调适第92-95页
  二 经济结构变化与鄂温克族的发展第95-98页
  三 工业化的机遇和挑战第98-101页
第六章 传统文化的重构第101-125页
 第一节 节日仪式的认同与再造第101-112页
  一 敖包会与“瑟宾节”第101-104页
  二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第104-106页
  三 春节第106-107页
  四 鄂温克婚礼第107-112页
 第二节 教育模式的变迁第112-120页
  一 鄂温克族的传统教育第112-114页
  二 鄂温克族的现代教育第114-120页
 第三节 宗教信仰的“复兴”第120-125页
  一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第120-123页
  二 萨满教的“复兴”第123-125页
第七章 结语:变迁与调适第125-130页
 一 外力推动下的鄂温克社会变迁第126-128页
 二 文化的自调适——主体性的文化选择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附录图片第134-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8-139页
后记第139-140页
作者声明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策略研究
下一篇:超声介导脂质体微泡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