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从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整体框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的结构分析 | 第15-32页 |
第一节 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结构划分 | 第15-19页 |
一、按投资者身份划分 | 第15-16页 |
二、按风险偏好划分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的再分类 | 第19-20页 |
一、稳定主体—稳定套作者(套保者群体和套利者) | 第19页 |
二、波动主体—投机者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的实证分析 | 第20-32页 |
一、投资者的年龄、性别和入市时间状况 | 第21-24页 |
二、投资者受教育情况 | 第24-25页 |
三、投资者的职业、收入特征和对期货知识的掌握程度 | 第25-27页 |
四、投资者资金情况 | 第27-29页 |
五、投资者认为市场功能发挥情况 | 第29-30页 |
六、实证分析结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主体—稳定套作者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套期保值者与套期保值理论 | 第32-37页 |
一、套期保值理论的演变 | 第32-34页 |
二、基差理论 | 第34-36页 |
三、基差保值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套期图利者与套期图利理论 | 第37-40页 |
一、套利交易者的作用与地位 | 第37-38页 |
二、套利交易的四种交易形式 | 第38-39页 |
三、稳定套作者的再识别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稳定主体和稳定套作理论 | 第40-44页 |
一、稳定套作者在期货市场中的作用 | 第40页 |
二、稳定主体面临的风险 | 第40-41页 |
三、稳定套作理论及其意义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我国期货市场的波动主体—投机者 | 第44-56页 |
第一节 期市投机者存在的必然性及其作用 | 第44-49页 |
一、期货市场投机者产生的必然性 | 第44-47页 |
二、期货投机者对于期货市场的作用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期货的适度投机及其定性分析 | 第49-53页 |
一、适度投机的理论界定 | 第49-50页 |
二、适度投机的定性分析 | 第50-53页 |
第三节 期货适度投机的定量分析 | 第53-56页 |
一、基差 | 第53页 |
二、期现比率 | 第53-54页 |
三、换手率 | 第54页 |
四、价格波动幅度和波动率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的规范发展 | 第56-70页 |
第一节 我国期市稳定套作主体的缺陷及其成因 | 第56-60页 |
一、我国期市稳定套作主体的缺陷 | 第56-58页 |
二、我国期市稳定套作主体的缺陷成因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我国期市投机主体的缺陷及其成因 | 第60-63页 |
一、我国期市投机主体的缺陷 | 第60-62页 |
二、我国期市投机主体的缺陷成因分析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对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规范发展的建议 | 第63-70页 |
一、规范发展稳定套作主体的对策建议 | 第63-66页 |
二、规范发展期货投机主体的对策建议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