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实证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 第10-12页 |
1.1 证券投资基金定义 | 第10页 |
1.2 证券投资基金的海外发展史 | 第10页 |
1.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 第10-12页 |
2. 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风格 | 第12-17页 |
2.1 基金的投资风格 | 第12页 |
2.2 基金风格的研究 | 第12-14页 |
2.2.1 从事前的角度定义 | 第12-13页 |
2.2.2 从事后的角度定义 | 第13-14页 |
2.2.3 本文确定基金风格的依据 | 第14页 |
2.3 基金的投资风格及比较 | 第14-15页 |
2.3.1 成长型投资基金 | 第14页 |
2.3.2 价值型投资基金 | 第14-15页 |
2.3.3 平衡型投资基金 | 第15页 |
2.4 指数基金 | 第15-17页 |
2.4.1 指数基金的定义 | 第15-16页 |
2.4.2 指数基金的特点 | 第16页 |
2.4.3 我国的指数基金 | 第16-17页 |
3. 基金的投资组合分析 | 第17-24页 |
3.1 样本选取 | 第17页 |
3.2 股票投资比率 | 第17-20页 |
3.2.1 股票投资比率的理论分析 | 第17-19页 |
3.2.2 样本基金的股票投资比率 | 第19-20页 |
3.3 股票投资集中度 | 第20-21页 |
3.3.1 股票投资集中度的理论分析 | 第20页 |
3.3.2 样本基金的股票投资集中度 | 第20-21页 |
3.4 行业投资集中度 | 第21-24页 |
3.4.1 行业投资集中度的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3.4.2 样本基金的行业投资集中度 | 第22-24页 |
4. 国外基金评价理论综述 | 第24-41页 |
4.1 基于收益率的评价方法 | 第24-35页 |
4.1.1 基金投资收益率的计算 | 第24-25页 |
4.1.2 三种经典基金评价方法 | 第25-29页 |
4.1.3 基金评价基准的选取 | 第29-32页 |
4.1.4 考虑时机选择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32-35页 |
4.2 基于基金投资组合的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4.3 晨星公司的基金评级标准 | 第36-39页 |
4.3.1 基金类型 | 第37-38页 |
4.3.2 星级评定 | 第38-39页 |
4.4 标准普尔的基金评级标准 | 第39-41页 |
4.4.1 Micropal基金★★★★★评级 | 第39页 |
4.4.2 标准普尔“可选择基金名单” | 第39-40页 |
4.4.3 标准普尔基金管理AAA评级 | 第40-41页 |
5. 基金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41-54页 |
5.1 国内学者所作的实证研究 | 第41页 |
5.2 本文的实证研究 | 第41-42页 |
5.2.1 评价体系 | 第41-42页 |
5.2.2 权重分配 | 第42页 |
5.3 样本数据说明 | 第42-45页 |
5.3.1 样本基金 | 第42-44页 |
5.3.2 样本区间 | 第44页 |
5.3.3 数据来源及收益率的计算 | 第44页 |
5.3.4 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 第44页 |
5.3.5 市场基准组合的选定 | 第44-45页 |
5.4 风险收益计算 | 第45-48页 |
5.4.1 三大风险调整指数 | 第45页 |
5.4.2 三大指数计算结果 | 第45-48页 |
5.5 基金的潜在风险状况 | 第48-49页 |
5.6 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5.7 实证结论 | 第52页 |
5.8 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原因 | 第52-54页 |
6. 发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建议 | 第54-56页 |
6.1 改善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市场环境 | 第54页 |
6.1.1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 第54页 |
6.1.2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第54页 |
6.2 推进金融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 第54-55页 |
6.2.1 制度的创新 | 第54-55页 |
6.2.2 基金募集和发行方式的创新 | 第55页 |
6.2.3 投资运作模式的创新 | 第55页 |
6.3 建立与证券投资基金相适应的基金评估体系 | 第55页 |
6.4 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及资料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