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优化整合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课题概念及范围界定第14-16页
  1.2.1 高校外部空间概念第14-15页
  1.2.2 优化整合的含义第15页
  1.2.3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外部空间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9-23页
 2.1 基于实体环境的外部空间研究第19-20页
 2.2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外部空间研究第20-23页
  2.2.1 外部空间认知层面第20-21页
  2.2.2 外部空间中人的行为层面第21-23页
第3章 高校外部空间功能及构成要素第23-28页
 3.1 高校外部空间功能第23页
 3.2 高校外部空间构成要素第23-28页
  3.2.1 场所性空间第23-25页
   3.2.1.1 广场第23-24页
   3.2.1.2 绿地第24页
   3.2.1.3 校前空间第24页
   3.2.1.4 水体空间第24-25页
   3.2.1.5 建筑内部庭院第25页
  3.2.2 连接性要素第25-26页
   3.2.2.1 道路第25页
   3.2.2.2 过渡空间第25-26页
  3.2.3 界面第26-27页
   3.2.3.1 建筑外立面第26页
   3.2.3.2 树木第26页
   3.2.3.3 地面第26-27页
  3.2.4 非建筑的构筑物要素第27-28页
   3.2.4.1 雕塑小品第27页
   3.2.4.2 公共设施第27-28页
第4章 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8-63页
 4.1 余家头校区调查与分析第28-38页
  4.1.1 总体意象第28-31页
   4.1.1.1 空间轴线第28-30页
   4.1.1.2 户外活动状况第30-31页
   4.1.1.3 环境评价第31页
  4.1.2 外部空间构成要素调查与分析第31-38页
   4.1.2.1 场所性空间第31-35页
   4.1.2.2 连接性要素第35-36页
   4.1.2.3 界面第36-37页
   4.1.2.4 非建筑的构筑物要素第37-38页
 4.2 马房山校区西院调查与分析第38-46页
  4.2.1 总体意象第39-40页
   4.2.1.1 空间轴线第39页
   4.2.1.2 户外活动状况第39-40页
   4.2.1.3 环境评价第40页
  4.2.2 外部空间构成要素调查与分析第40-46页
   4.2.2.1 场所性空间第40-43页
   4.2.2.2 连接性空间第43-44页
   4.2.2.3 界面第44-45页
   4.2.2.4 非建筑的构筑物要素第45-46页
 4.3 马房山校区东院调查与分析第46-54页
  4.3.1 总体意象第46-48页
   4.3.1.1 空间轴线第46-47页
   4.3.1.2 户外活动状况第47页
   4.3.1.3 环境评价第47-48页
  4.3.2 外部空间构成要素调查与分析第48-54页
   4.3.2.1 场所性空间第48-51页
   4.3.2.2 连接性要素第51页
   4.3.2.3 界面第51-52页
   4.3.2.4 非建筑的构筑物要素第52-54页
 4.4 鉴湖教学区调查与分析第54-59页
  4.4.1 总体意象第54-55页
   4.4.1.1 空间轴线第54页
   4.4.1.2 户外活动状况第54-55页
   4.4.1.3 环境评价第55页
  4.4.2 外部空间构成要素调查与分析第55-59页
   4.4.2.1 场所性空间第56-57页
   4.4.2.2 连接性要素第57页
   4.4.2.3 界面第57-58页
   4.4.2.4 非建筑的构筑物要素第58-59页
 4.5 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现状总体分析第59-63页
  4.5.1 校园外部空间总的特点第59-60页
   4.5.1.1 校园规模不大,外部空间尺度合宜第59-60页
   4.5.1.2 校园外部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第60页
  4.5.2 校园外部空间总体存在的共性问题第60-63页
   4.5.2.1 缺乏整体性第60-61页
   4.5.2.2 部分活动空间和休憩设施利用率不高第61页
   4.5.2.3 公共交往空间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相对缺乏第61页
   4.5.2.4 校园交通组织有待改善第61-62页
   4.5.2.5 外部空间文化性营造不足第62-63页
第5章 校园外部空间优化整合的指导原则第63-66页
 5.1 整体性原则第63-64页
 5.2 多样性原则第64页
 5.3 以人为本原则第64-66页
第6章 优化整合外部空间考虑的影响因素第66-70页
 6.1 自然环境第66页
 6.2 教育理念第66-68页
 6.3 管理水平第68-69页
 6.4 师生行为心理第69-70页
第7章 校园外部空间优化整合策略探析第70-96页
 7.1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意象的构建第70-75页
  7.1.1 营造具有相对整体感的大校园第70-72页
  7.1.2 具有整体感的校区内外部空间环境第72页
  7.1.3 校园场所精神的塑造第72-75页
 7.2 改善校园交通组织第75-79页
  7.2.1 “人车分离”与“步行者优先”相结合的交通组织模式第75-76页
  7.2.2 步行系统的完善第76-77页
  7.2.3 改善静态交通第77-78页
  7.2.4 管理控制第78-79页
 7.3 创造与完善外部交往空间第79-87页
  7.3.1 外部交往空间的空间特征和构成形态第79-81页
   7.3.1.1 外部交往空间的空间特征第79-80页
   7.3.1.2 外部交往空间的构成形态第80-81页
  7.3.2 创造与完善外部交往空间的要点第81-87页
   7.3.2.1 利用结点创造交往空间第81-83页
   7.3.2.2 完善步行系统的交往功能第83-84页
   7.3.2.3 设置交往设施及小空间随机顺导交往第84-85页
   7.3.2.4 多级尺度分划交往空间第85页
   7.3.2.5 设置服务设施促进师生交往第85-86页
   7.3.2.6 考虑师生环境行为心理对交往空间的影响第86页
   7.3.2.7 消除时效性对交往空间的负面影响第86-87页
 7.4 外部空间构成要素优化第87-96页
  7.4.1 场所性空间优化第87-92页
   7.4.1.1 广场第87-88页
   7.4.1.2 绿地第88-89页
   7.4.1.3 校前空间第89-91页
   7.4.1.4 水体空间第91页
   7.4.1.5 建筑内部庭院第91-92页
  7.4.2 连接性要素优化第92页
   7.4.2.1 道路第92页
   7.4.2.2 过渡空间第92页
  7.4.3 界面要素优化第92-94页
   7.4.3.1 建筑外立面第92-93页
   7.4.3.2 树木第93页
   7.4.3.3 铺地第93-94页
  7.4.4 非建筑的构筑物要素优化第94-96页
   7.4.4.1 雕塑小品第94页
   7.4.4.2 公共设施第94-96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96-97页
附录一:参考文献第97-100页
附录二:论文插图来源第100-104页
附录三: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综合调查问卷第104-106页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目录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技术与湖北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中国商业银行品牌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