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地下水系统三维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2页 |
| ·相关分析法 | 第10-11页 |
| ·水均衡法 | 第11页 |
| ·解析法 | 第11页 |
| ·水文地质数值法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江汉平原地下水系统地质背景特征 | 第14-23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 ·气候、水文条件 | 第14页 |
|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7页 |
|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 ·地质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 ·水文地质背景 | 第17-18页 |
| ·地下水开采现状 | 第18-21页 |
| ·浅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 第19-20页 |
| ·上部孔隙承压含水层 | 第20页 |
| ·下部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 | 第20-21页 |
|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 第21-23页 |
| ·地面塌陷 | 第21页 |
| ·地下水污染 | 第21-22页 |
|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江汉平原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 | 第23-28页 |
| ·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 | 第23-25页 |
| ·浅层(Q_4)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 第23-24页 |
| ·上部(Q_(2+3))孔隙承压水含水岩组 | 第24页 |
| ·下部(N_2+Q_1)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岩组 | 第24-25页 |
| ·地下水的补迳排特征 | 第25-26页 |
| ·孔隙潜水 | 第25页 |
| ·孔隙承压水 | 第25页 |
| ·裂隙孔隙承压水 | 第25-26页 |
| ·边界条件 | 第26页 |
| ·地下水流态特征 | 第26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江汉平原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 | 第28-50页 |
| ·地下水系统模拟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29页 |
| ·有限差分法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29-31页 |
| ·地下水模拟系统(GMS)数值模拟 | 第31-45页 |
| ·GMS软件简介 | 第31-34页 |
| ·GMS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4-40页 |
| ·模型的识别验证 | 第40-45页 |
| ·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45-50页 |
| 第五章 江汉平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预测 | 第50-56页 |
| ·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预测模型 | 第50页 |
| ·地下水资源预测评价开采方案 | 第50页 |
| ·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预测 | 第50-5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页 |